1
小的时候,我在北京西郊的军区大院长大。每逢暑天,最好的消遣便是去长河游泳。长河就是昆玉河,那时候还未经治理和改造,颐和园门口的一片水域简直就像泳池一般。
有一次,表哥放暑假来京,从长河里捞出好多只大个的河蚌。于是我才知道,原来长河里有这么多宝贝。
最开始去长河的时候年纪太小,我和弟弟两个人最多也就是坐在岸边,脚伸进水里打打水花而已。
后来终于熬到了可以下水的年纪,我就迫不及待想去看看河里的河蚌。所以游泳圈刚套上身,我就跐溜一下从岸堤上滑了下去。
可是不知怎么地,我忽然被河里的水草缠住了脚。出于本能地,我拼命想把水草踹开,但是好像越使劲却被缠得越紧,直到我从游泳圈里滑进了水中。
很快,我就被旁边的叔叔发现了,一手把我提溜了出来。但是在水下的短短几秒却让我一直恐惧至今。
原来一进到水里,世界就像静音了一样。我只能隐约听到水面上嗡嗡的人声,看到好多双腿蹬来蹬去,还有缠住我的水草随着波浪游荡着,似乎还在寻找机会想把我缠得更紧。
水面看起来就像天空一样远,任凭我怎么使劲扑腾也到不了。然后我害怕得想喊救命,可是一张嘴就被灌进了好多水,直到我被拉上来好久,还依旧感觉喘不过气。
自那以后,我开始对水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再也不敢随意下水了。
2
直到高中,我开始学游泳。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再怕水,可惜最后的结果却成了泳姿标准却依旧怕水的半吊子。
即便我在浅水区能连续游1000米,但是依然不敢迈进深水区。只要脚碰不到底的水域,往下看一眼都会害怕,更别提游泳了。
于是我明白恐惧常常并不源于未知,而是已知,可怕的已知。
我以为过去了那么多年,小时候的经历早已模糊。可是却原来,它们都烙印在我脑中。即便封存得再久,一朝触发,依然对我有如此强大的影响。
30岁,我想要告别暮气沉沉的每一天,于是打算每年给自己列年度dream list。今年,我的愿望之一便是克服对深水的恐惧。
于是,我开始了在深水区游泳的挑战。每周2次,每次1000米,至今已经持续了10周。
3
在10周之内,我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心理建设的方法,克服了自己内心对深水的恐惧,完成了从不敢下水到持续游泳1000米的蜕变。
第一步 准确界定问题
第一次去考深水证那天,因为很久没有游泳,加上一下进到深水区,200米的考试刚出发不久,我就呛了一大口水。
后来强忍着游完200米,拿了深水证之后却再也没勇气继续游了。
站在池边的台阶上,我发现自己的恐惧来自于头一进水换气就看到深深的池底,触发了我对溺水的回忆。
而且刚开始如果动作和呼吸不够协调,很容易就呛水,继而愈发紧张了。
当我紧张时,就不由自主地想快点游到池边,这样又打破了自己的节奏,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原本能在浅水区游1000米的我,在深水区里因为过度紧张,连50米都觉得费劲。
第二步 用最有把握的方式来调整
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恐惧导致水中换气的不顺畅,而当我不下水换气,不去看水下的画面时,游泳就不会那么紧张。
所以我打算先探探自己的底线,看看不换气可以游多远。
经过几次测试,我发现200米是可以有保证的。于是我每次便用先不换气的方式游200米作为热身和过渡。
这200米虽然不下水换气,可是每一次呼吸同样要配合动作完成,这样的目的是让呼吸和动作慢慢协调起来。
接着,开始慢慢试探着下水吐气。当感觉可能快要呛水的时候就迅速把头抬出水面来调整,直到自己可以顺畅地连续游5个完整的动作。
之后,每当我感觉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调节。
慢慢地,每一次对深水的适应速度越来越快了。直到现在,我已经能够做到下水即游1000米。
第三步 建立自己的节奏
游泳和任何一项耐力性的运动一样,刚开始到自己第一个耐力点之间是最难受的。
但是当突破了第1个耐力点之后,动作因为已经协调并放松,反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然后,1000米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不过是惯性使然。
慢慢地,我发现在刚开始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游的速度,而是要摸索自己的节奏。
在我能够游1000米之后,发现过程中时常有人一时超过我,然而不久又落到了我的后面。
后来我观察这些人游泳,发现他们总是一时在泳道中超车,一时又漂在水面休息。
其实当他们超车时,一定需要启动更多的能量才能完成超越。这样虽短期内领先了,可是总有精力提前耗尽的时候。
因此,突击的后面一定会跟着调整和放松,这样一快一慢的节奏反而不如我一直匀速向前。
我忽然想到,其实这就是龟兔赛跑。我就是那只小乌龟,虽然慢,可是我始终没有放松,一直在前进。
第四步 转移注意力,享受游泳
自从开始码字以来,我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对碎片时间的利用效率明显提升,譬如每次中午的游泳时间。
游泳给了我一个完美的从繁杂中抽离的机会,没有外界的打扰,沉心静气的40分钟总是能有收获。很多想法、文章的结构、甚至是腹稿都是在游泳的时候构思而成。
而我发现,这样的思考反过来又能促进我的游泳。
因为思考会让我暂时忘记在深水中的紧张,转移我的注意力,更好地享受游泳,于是二者反而做到了相得益彰。
我用了10周的时间,从不敢在深水区下水到可以游1000米,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蜕变。
这10周之内,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强健了我的心理素质。
我意识到恐惧往往都是心理阴影的惯性作用,想要打破并重建需要一个过程。
而当我从自身出发,分析症结,并摸索出适当的方法,克服内心的恐惧就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