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虚构

说来惭愧,这个月才读了马原的《虚构》。

我是在一本《收货》的中篇小说选集中读到的,第一篇是马原的《虚构》,第二篇就选了洪峰的《极地之侧》,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称为先锋五虎,果然,这两篇小说真像。小说中都分别出现了叫马原和洪峰的主人公,开始读的时候像读纪实性散文,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原来真是小说——语言上的差别,小说语言有点躲躲闪闪,故弄玄虚,这点在《极地之侧》中表现尤其明显。

结着说《虚构》,从文本来看,文中有两处叙述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一处是第十二节第一段:“我记得我是过了“五一”从拉萨出来的,五月二日,路上走了两天应该是五月三日。”另一处是小说最后,也就是第二十二节末尾:“我机械地重复了一句,五月四号。”马原五月四号醒来的时候,已经睡了一晚上了,也就是五月三号的时候,他碰到了两个藏族养路工,而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马原从五月三号到了玛曲村之后才展开的,这不是很矛盾吗?

这个矛盾其实正是马原故意设置的,小说中出现同名叫“马原”的主人公,这个设置是让我们最直观感受到作者所写的故事大多数应该是真实的,比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还要真实,而时间上的矛盾却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都他妈是编的,而这时候,小说已经结束了,不管想要什么样的解答,自己想去吧。

小说结构上巧妙的呼应标题,看完之后我真想兴奋大叫,如果书上能点赞,我一定点个赞。

至于内容上,看完之后我倒是想到了以前看过的“艾滋村”,看到新闻标题我就不怎么想具体去了解内容了,这次看完小说,能了解到的,都可以了解,这就是我标题中“真实”的意思——故事是假的,事情是真的。说说我感觉到的几个词,一个是“遗忘”,玛曲村是一个被人类文明遗忘了的地方,或许用遗弃更好一些;一个是“漠然”,关于这个词,我想过用麻木、冷漠等词语,但是觉得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没什么区别,在这样一个村子里,什么也不用想,真的是什么都不用想,以前常说,礼义廉耻等东西都抛诸脑后了,只剩下赤裸裸的动物本能,就是生存,就是活着,但是在玛曲村,已经连本能也没有了,机械,对,或许我可以用机械这个词,更好一些;还有一个就是“荒芜”,虽然有爱情,虽然有善良,虽然有一切正常社会中都会有的美好,但是,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美好的词汇,是被我们虚伪的文明包装后的意淫,本质上,真的就像小说中描写出来的,不管爱情还是善良,最后都会归于荒芜,归于无奈,归于一场巨大的泥石流之后的无影无踪。

小说写于1986年,刊载于1986年的《收货》杂志,我想这个小说在当年肯定反响巨大,大家讨论着一定要在30年后让这样的村子不再有,但是30年后,再读小说,觉得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玛曲村”,自己就置身于这样一个大村落,在这个大村落里每天发生的事情,比之玛曲村,惊悚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类文明如此脆弱,某一天,因为宇宙间一场巨大的泥石流,又何尝不会变成“真实的虚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