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20几岁的年轻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赞回答: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
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前几天有一位92年的小伙伴留言,说天天朝五晚九,拿着白菜的工资干着牛羊的活,每次回到简陋的出租屋,就觉得生活生来艰辛。
20多岁的你,过的也是这样的生活吗?
前几天看到了一条触目惊心的新闻。
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分校的一位中国学子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20岁。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当地警方经调查后认为,死因应为自杀。
无独有偶:
2017年2月,加州大学分校的中国留学生刘某,在寝室内自杀身亡;
2016年12月,就读于俄州州立大学理论物理与天体物理专业的学生刘某饮弹自尽;
2016年11月,来自上海的留学生陆某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期间自杀......
在常人眼里,这些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读着名校,家境优渥,智商高学习好,却频频选择自杀。
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到底怎么了?
看过一个采访,一位患有严重焦虑症的名校毕业生说:
大多数名校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
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据统计,在美国,国民平均收入比20世纪60年代提高3倍的同时,抑郁症的患病率却比之前高出了10倍。
发病年龄,也由29.5岁,下降到了现在的14.5岁。
这也不经让人产生疑虑: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不开心呢?
2
《哈佛幸福课》提到:我们越来越富有,可是我们却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而生活中过得最不幸福的,往往是以下这3种人生模式。
在不了解自己的人生模式前,让我们先做个测试。
假设你因为减肥而饿了一整天,现在终于有时间可以吃东西了。
于是你走进一家汉堡店,以下有3种汉堡供你选择,你会如何挑选?
第一种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物,卡路里含量高。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但里面全都是蔬菜和健康食物,吃这个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在吃的时候很痛苦。
第三种汉堡:既不美味,又不健康。
选择第一种汉堡的人为“享乐主义型”。享受眼前的快乐,同时也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样的人生是及时行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
选择第二种汉堡的人为“忙碌奔波型”。牺牲眼前的幸福,为了追求未来目标的人生。
选择第三种汉堡的人为“虚无主义型”。是指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不抱有任何期许的人生。
享乐主义型的人生模式错在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
虚无主义型的人生模式则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命已经麻木了。
而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生模式。
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现状:唯有好的结果能够带来快乐,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
3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
因为人们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
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予奖励;
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忽略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以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读为“幸福”。
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越强。
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这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以后,他会为头不痛而感到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
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4
认识一位年轻律师,他在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一家创业公司的合伙人。
他高级公寓的落地窗能看到全市最美的夜景。
他每天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工作60小时。
早上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开会,撰写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
曾问他: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他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但是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很多,生活水平也直线下降。
虽然他对律师这个职业很反感,但是没有选择。
时间被不喜欢的事情占据,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
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毫无选择,只是他自己的决定让他不开心。
当你把物质和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的时候,你的幸福感,肯定会大大下降。
因为幸福的关键在于:寻找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目标。
只有在追求这样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5
那么除了上文中出现的3种汉堡之外,这世上会不会存在既健康又好吃的汉堡呢?
当然有,这就是第4种汉堡,这种汉堡代表的是“幸福型”人生模式。
什么是“幸福型”人生模式?
幸福型的人生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有一项调查,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研究人员将清洁工分为两组。
第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有意义。
但另一组人却觉得工作很有趣,做得很投入。
他们与护士、医生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更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找到了意义。
第二组人由于在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从而也获得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
可以想象,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选择法律专业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永久的快乐的。
相反地,如果是由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一名律师,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幸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幸福型”的人生模式?
以下有5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做对你有意义并且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不要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放弃自己的选择。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他们也会经常失败。别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的全部。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他们,将它们当成自然的事情。
5、勇敢。勇敢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却仍然向前。
之前央视专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时候,曾问他:你幸福吗?
莫言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世人的眼中他功成名就,全世界闻名遐迩,应该会很幸福,然而他却委婉地说不知道。
可见,一个人的幸福感往往和他的社会名誉、声望,财富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以在生活中横冲直撞,不停追求普世价值观中“成功”的人,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觉得幸福吗?
戒掉“忙碌奔波型”人生模式,不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你会越活越幸福。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更应该痛快,更闪闪发光地去活。
作者:haruko,一个老电影爱好者。本文首发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