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这个自称苟且的时代我们还应该去书店里走走

其实偶尔也想关于书店写点什么,最近看到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爆了社交媒体,提到“情怀”二字不知怎么就想到了书店。

我想看到这个标题首先会有人吐槽说“现在哪还有人去地上书店啊?不都网上买嘛!”

不否认这话有道理,在网上购书是一种现在高速运行时代的购物选择。因为节省时间,有优惠折扣,也可以足不出户。在一个点碗猪排饭都能送到20层楼的时代,确实不能说为了买本书而要亲自去书店是唯一的明智选择。甚至还有电子图书,付费下载以后可以用手机就可以阅读图书内容。

那我们去书店又会得到什么?说“得到”这个词感觉有点太现实,但是既然说到网上购书有这样那样的益处,那我们就说说实体书店的有利之处。

首先谈实用性

觉得在网上购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就像是和网络做了连接,目标单一,操作会很简单,搜索书名,查看价格,然后购买。时间上感觉确实节省了,也不用特意亲自跑去

书店里,但是其实却失去了很多选择和比较的机会。去书店购书就像是连接WiFi,可以在同一类型的图书专柜看到由不同作者关于同一个观点做出的评论和阐述

自己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到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写的专业性很强的书籍;还有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写的关于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这些百家之言比只接受了一人之说对于读者知识的丰富和思维方式的拓宽还有价值观的转变起的作用是天差地别的。

也许有人会说网上也有图书排行榜,也有图书评论,参考一下也可以。但是每个人对图书的感受不同,喜欢的点也不会一样。书店是专业人员把同类近似而且感觉会受

到欢迎的图书集中到一起,能够亲自翻阅比较才能明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图书。经常亲自在书店选阅图书的人一定会和我有共鸣,因为这一点很重要!

我就有过为了节省时间盲目的参考图书排行榜在网上买了一些书 ,但是看了以后有几本觉得也还好,但没有期望的那种感觉。反倒是在书店自己选的书读起来很精彩,觉得很有收获。

再说说阅读环境

很多人在学生时期都有过在图书馆自习的习惯,因为在图书馆读书会让人精神很集中,也不容易分心,提高了学习和阅读的效率。现在很多人为了考研,考公务员也会到图书馆来自习。

标题我强调的是“去书店走走”,走走的一个意思来就是在各个楼层之间浏览图书的同时也会被书店的气氛渲染。因为有难得的阅读环境,在这里来看书的人大部分都

是很喜欢阅读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心也可以从生活的苟且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心找一个渴求的远方。有时候在翻阅图书的时候也可以轻声和旁边不认识的人

打声招呼,轻声交谈几句。我发现在书店和人搭讪,显得随意的讨论几句图书一般都不会被人拒绝,也不会被尴尬的拒绝。当翻开一本选中的书,边闻着里面的油墨

味道边阅读书中的字里行间的时候,渐渐就能进入那里的诗和远方。

最后说说情怀

情怀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平时忙着工作,处理和同事和周边的关系,还要费心于柴米油盐,这时候谁要和你约一下谈什么文学、诗词和远方,约摸也没法把自己从苟且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一会儿。

这个时候的感觉都不是能和“情怀”有什么关系。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丝可以称之为渴望安静、希望远离现在忙碌的生活的念头,即使是暂时的。不然的话也不会许巍推出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会被在各个社交媒体被刷频了,就像是之前的那些《董小姐》《平凡之路》《南山南》。

这些歌曲都是以“情怀”作为吸引人的点,可以显示出分享者的格调,也可以引起大部分人内心的共鸣。这些称之为“情怀”的东西,最早我们能接触到的文章都是在书里看到的,在没有手机能随时看着这些文字的时候,都是去书店翻阅了一本本的图书,觉得吸引人的和精彩的买回家仔细的体会里面的世界,也就是被具象为诗和

远方的所谓“情怀”。

当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自己一个人或是约上朋友避开眼前的苟且,除了去咖啡店聊天,去商场逛街,也可以去书店感受一下久违的“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在这个自称苟且的时代我们还应该去书店里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