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的末路

我是个文艺青年,对于这点还是相当自豪的。至于说什么是文艺青年,不大清楚,往广义了说喜欢文学艺术的都是文艺青年。不过有些不爽的是,现在文艺青年已经泛滥成灾,似乎成了一种脱离生活躲藏在象牙塔里的过度理想主义者,甚至文艺青年已然成了一个贬义词。然而内省自身,以文青自居的我,突然觉得,文艺青年似乎已经接近末路。

文艺青年的圈子从来都是很小的,因为大多喜欢自己那个温馨的世界,舍不得离开,更对许多并非志同道合的人敬而远之。不过现在因为诸多网络社区的诞生,文艺青年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找到了更多的伙伴。可是这也让文艺青年这个群体面临各种风险,甚至是末路。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一种现实的情形来回答。文艺青年们已经不再是一个个独自的小世界,而是构筑成一个大圈子。因为网络上诸多平台的出现,使得大多数文艺青年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处的理由。如果问一个文艺青年整天在做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估计不是一个人独自抱着一本书看,或者静静地喝着咖啡听音乐。而是在网络上各大平台上写自己的文字,阅读其他人的文章和故事。然而这样有错么?没有,欣赏别人的文章也是一种阅读和学习。可是有些让人不安的是,这样的平台似乎是太多了。在上时常看到有人推荐文艺青年必备的APP,因为“文艺青年必备”这几个字,我一个个都下载了,而且每天都在看。除了,有one,单读,得到,片刻,学问,萝卜书摘,脉冲书志,学问等等。这些软件都很好,可是当一个人花费两个多小时在这上面的时候,就并不那么乐观了。然而很少有人考虑到自己所在的文青社区有那么多,只是觉得在这里很舒适,都是同样志趣的人,可以一起聊一些好玩的东西。从未想过花在这些平台的时间,其实以前都是用来一个人独处的。

其实每一个文艺青年都希望能够得到同道中人的推崇,也都喜欢看同类人的生活情境。毕竟在现实世界里,志同道合之人也不过二三人罢了。可是就是因为对于同类的渴望,以及社区交流的进一步升级,使得文艺青年赖以生存的土壤被悄无声息的破坏。文艺青年的乐园是什么?我觉得不是许多志同道合之人一起交流,而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生活更高的追求,而努力去营造自己更舒适美好的天地。这个自己的世界里,可以欢迎若干朋友的交流,但它承受不了更多人的喧嚣,纵使同样是文艺青年。

我记得自己还没有这么多文艺青年软件的时候,喜欢自己去实体书店买书,或者就在书店呆上一天。店门外人来人往,车马喧嚣,一点也不会影响自己独处时的安静和阅读时的逍遥。喜欢用钢笔写文章,虽然字迹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可以将之藏在某个别人找不到的地方,遇到合适的人,可以拿出来分享,若是没有,就让它被岁月碾成碎片。喜欢和三两个朋友在电影院看电影。喜欢一个人带着耳机听歌,每一首歌都是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喜欢去逛一些文艺店铺,看到漂亮好玩的东西就赶紧下手,偷偷藏起来,仿佛自己这个是独一无二的。

后来我有了很多的文艺青年软件,用了不少这样的平台。这时候我不再去书店看书了,而是看网上书友的精心推荐,似乎每一本书都那么好,不用去挑选,可是有时候怀念自己一个人在成堆的书里面突然翻到自己喜欢的书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我不再去用钢笔写文章了,因为可以有手机有电脑,写完就可以发表在各大平台上,让人欣赏,看着那么多人的评价和喜欢确实让人心醉,可是闻不到笔墨香味又有些遗憾。电影,音乐,工艺品,更多的是看到好多人点赞之后,觉得自己也很喜欢,立马行动,虽然很喜悦,可是总觉得这已经不是自己唯一拥有的快乐了。

每天在手机上花费了好长时间,每每看到自己感动的文章和喜欢的语言就会给作者评价和点赞。到了午后黄昏,却想不起来自己今天到底知道了什么,领会到了什么,连喜欢过的文字和作者也忘记了。审美是会疲劳的,好的文章看多了也会疲惫的,不只是眼睛和身体的疲惫,还有心灵的疲惫。

在网络上的文青平台上,有时候觉得一天很满足,看了不少东西,认识了不少人,可是越满足就越空虚。有时候觉得网络上好多朋友懂我,可是越懂我的人离我越远,更显得现实的苍白。有时候觉得自己文青的很优雅,可是又觉得这种优雅不是我自己的,而是文艺青年的。

曾经,我从来都是我,之后才是文艺青年。可现在,我先是文艺青年,之后才是我。

文艺青年的末路,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现在的变化是必然的结果。有人觉得文章里的描述很是片面,也只是过分强调了网络不好的一面。我没办法说文中的困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只是希望,在现代网络沟通的便捷之外,文艺青年能有一处独自的世界。我不排斥使用各种平台,毕竟这篇文章已然出现在这里,只是觉得,不需要太多的平台,也不需要迷信文艺青年必备app的说法。文艺青年必备的,不是每天匆匆忙忙的在网上到处浏览寻找伙伴,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不忘初心,做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艺青年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