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情缘

临江这座小城大部分居民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山东人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多家庭还保留着,吃煎饼也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吃的煎饼都是自己烙的。那个年代大米、白面都是细粮不是天天都能吃得上的,粮店根据每家的粮油副食薄定量发放的,根本不够吃的;玉米面、大碴子、高梁米、小米这些粗食作为副食补充供应的。那时大家对粗食的供求很大的,因为家家户户吃的煎饼,是用玉米碴子或高梁米蒸熟后磨成面烙制而成的。煎饼是那时候家家户户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当时林区的野外作业的人员人人都背着煎饼当餐食的。当年叔叔是一名光荣的林业工人,每次野外采阀背包里都装上几张厚实的大煎饼不仅耐饿又方便携带。小时候的周末家里都会烙上厚厚几十斤的大煎饼当主食。我家的煎饼是用玉米碴子烙的,烙煎饼的准备工作就要两天。首先要把泡玉米碴子浸泡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在铁锅里烀熟,慢火慢炖这样炖出来的碴子远远地就烙出来的煎饼才好吃。烀熟的碴子要铺在面板上晒透装入铁桶里,等到叔叔下班到家,就会挑着两个满满的铁桶去磨坊推磨,周末的磨坊等待推磨的人很多,人站在中间,左右两边是装满粮食的铁桶,推好一个移动一个,远远地看去像移动的小山。磨好的面糊要放在阴凉处通风让它自然发酵,发酵好的面糊烙出来的煎饼有嚼劲。每次烙煎饼奶奶都会早早地起床将准备工作好好,先在厨房的窗口边支上鏊子,鏊子架有半人高,鏊子的通烟口从窗口处通出便于排烟,鏊子的加柴口朝里方便烙煎饼时添柴更好地控制火候。做好这些就要给鏊子加火升温了。鏊子面的温度要受热均衡,用油褡子蘸上豆油底子反复在鏊子面上来回擦,待到鏊子擦的铮亮、铮亮的就差不多可以摊煎饼了。烙煎饼的火候很重要,火太旺煎饼会糊底,火太小鏊子面冷又不起锅;摊面糊时也很讲究,面糊摊的一边厚一边薄会影响煎饼烙出来的效果;薄薄的煎饼看似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那那时候一大家子的煎饼都由奶奶烙的,奶奶心灵手巧干活又快,每次看她把面糊摊好、推着篪子左右两下,眨眼的功夫一张煎饼就好了,我感觉奶奶就像变魔术似的。奶奶干活时我就围在奶奶身边转悠,也不怕被鏊子上的热气一会就给热地出汗来。喜欢看她干活,更喜欢她给我和妹妹烙煎饼吃。奶奶给我和妹妹烙的煎饼可是我们的独家记忆;吃上个鸡蛋煎饼果子可是不小的伙食改善;奶奶在摊好的面糊上打一个鸡蛋摊匀,再摸点酱、葱花,如果能再放上半根油条,那滋味美味无比。糖煎饼也是我难以忘怀的美味,在摊好的煎饼上放点白糖,卷好后就着热乎劲赶紧吃,那糖能一直甜到心里去。将烙好的煎饼摆好用干净的提布罩好,放置干燥的地方,随吃随拿。吃的时候拿出几张用水润一下,这样方便打卷;煎饼卷土豆丝、卷辣椒、卷青菜、卷肉、卷豆腐、卷大葱醮大酱……。记忆里煎饼能和任何菜混搭,这样的煎饼养育了我们几代人走过那些艰苦岁月,走向美好的明天。时间过的真快,那些周末烙煎饼的日子都成了过去,现在想吃煎饼都要去市场买那些用机器加工而成的了。煎饼失去了从前的味道,记忆里那甘甜的味道常常缠绕心间,每每看到从老家寄过来的煎饼总会让我想起从前的日子,想起有煎饼陪伴的清贫且快乐的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煎饼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