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读后感

又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作品,不得不说,我是被他的书名给吸引的。作为一个总感觉有些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人,这样的题目仿佛是一剂鸡血,再加上作者之前的盛名,立马买来,准备闭关修炼,就此一出武林威震天下。不过,提前泼一盆凉水,任何想只看一本书就升华的,都是妄想,更何况这书。。。



非常佩服小马,人家十几年前就能深谙传播的行家功法,《引爆点》真不是盖的,不过有一点没有写出来,就是名字一定要直扣大部分人心弦,风格一定要貌似严谨,内容前半部分一定要有逆袭的刺激,后半部分就无所谓了。再一次让我坚信了,所谓的大师也不会在多个领域都异类凸起,很多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发了半天牢骚,还是要进入正题,对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或者之前看书少的,或者一直感觉自己很悲催没有出路的,这本书还是有些启发有些刺激作用的,但对我实在是有限。。。咳咳咳,我又忍不住吐槽了,只是对自己辛辛苦苦坚持读完有些感觉不值。
《逆转》核心其实就是强调了几个理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祖宗用一两个小寓言故事就说明白的事情,人家都能整一本书出来,卖到你中国还是销量冠军,看来只花钱不走心的人像我这样的比比皆是。不过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成熟的必经之路吧。
作者是这样总结他的观点的: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有些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是劣势。掌握了‘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历史书上的故事可以被复制。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劣势中的优势(以及优势中的劣势);第二部分:值得经历的困难理论;第三部分:权利的限制;印象比较深的几个例子:小孩如何击败了巨人,不会打球的队伍如何逆袭得了冠军,阅读障碍的人怎么功成名就,强大的政府如何深陷泥潭反胜为败。还有一个是班级里的老师和学生比例是不是越高越好,上名校一定比上差校强吗。(后两个例子推荐为孩子升学操瞎了心的父母们宽慰阅读)
老外对客观规律的研究,有一点还是值得学习的,就是会去找数据搭建数学模型出来,不管准确与否,至少能指导后续操作,有着相对好的传递研究改进的基础,理性十足。中国的研究,偏感性,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人一个感觉,弄得越来越玄虚,甚至走样都最后大家只学皮毛,只求形似。
照例推荐一些感觉不错的句子吧:

  1. 有些优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源,而另外一些优势则只有在缺乏物质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弱者能够取胜,往往就是因为有时候后一类型的优势与前一类型的优势完全相等。
  2. 我们往往把无益当成有益,却对使我们强大而明智的东西的价值视而不见。
  3. 在比赛中,态度是很重要的,因为你总是会累的。
  4. 想以大卫的规则展开战斗?那你必须经历绝望这一过程。你要具有足够的劣势,以至于你别无选择。
  5. 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
  6. 精英学校对尖子生来说是一片宏伟天地,对尖子生以外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困境。
  7. 这些看起来‘不那么流畅’的问题反而能让人‘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会花更多的精力。更深入去挖掘,认真去思考。如果他们克服了这些障碍,当你强迫他们想得更深入时,他们也就能做得更好
  8. 那些能做到的人就会变得比若没有缺陷的自己更好,因为那些必须学的东西一定比那些轻易就能学到的东西更具威力。
  9. 一个理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理智的人则会固执地让社会去适应他。因此,这个社会所有的进步都依赖于这些不理智的人。
  10. 一个群体的士气依赖于那些活着的人
  11. 惨痛的经历会给人们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这类经历在深刻伤害某个群体的同时,也让另一个群体变得强大。
  12. 如果病人把你当成他们唯一的希望,那你绝对不能表现出悲观的情绪。
  13. 我们所有人都不只会害怕,我们也会因为害怕而害怕,而客服恐惧会让我们产生狂喜的情绪……我们害怕自己会在遭受空袭时变得恐慌。而当空袭真的发生时,我们却会因为风平浪静的环境而感到窃喜,现在我们安全了,之前的担心与害怕与现在的解脱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安全感会产生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勇气的源泉。
  14. 当艰难的时刻来临时,勇气可以让你变得勇敢。但勇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当你经历过痛苦才会得到的东西。
  15. 历史告诉我们,最彻底的变革起初并不是由革命者——而是由愚蠢、粗暴的政府挑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