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宇宙之问

古代诗词的宇宙之问_第1张图片

跨越千年的历史,古代的文人骚客从未停止过对头顶星空的遐思,对生命运行的探索。屈原的《天问》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展现了屈原大胆探索真理的求知精神。“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是对天体本源的深思;“明明暗暗,惟时何为”是对宇宙阴阳变化的好奇;“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是对日月星辰何以运行,何以阴晴圆缺的不解。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继《天问》之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问寻宇宙的又一巅峰之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看似与曹植《送应氏》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一般,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实则不然,他笔锋一转,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抒发出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久长的高昂意志,表达出诗人在浩瀚的宇宙下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诗词的宇宙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