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像投资学,3个概念就赚翻了

阅读就像投资学,3个概念就赚翻了_第1张图片
题图

#####完全专注于一个学科领域必死

转眼间,我已经在近1年的时间内阅读了大抵有两三百本书了。

目前我是每个月有自己的一个阅读计划,通常是阅读3本不同领域的书籍,交错阅读。3个月往往会有一个主题阅读总结,简而言之就是把散落在这3个月当中的阅读书籍有意识的进行分类和整合,整理成一个主题阅读集。

我对于阅读的最大体会就是:阅读这个事情,不是循序渐进的进步的,而是有一个临界点爆发式增长。

我自己在读前100本书的时候,是完全搞不懂读书有什么用处。只有当我凑巧读到150本-200本之间的这么一个区间的时候,突然间阅读的力量就爆发了。

我神奇的发现:我的脑子里的所有知识,所有概念开始融合。我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无意间引申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概念,我甚至会为此感到兴奋。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仿佛就像电子回路,互相连接,缠绕,连接,回路。

妙不可言。

由此,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

不确定时代,只专注于一个领域必死。

人工智能时代就在不远的将来,跨界和降维打击到处可见。如果你发现了支付宝居然在试图做手机卡,滴滴居然在试图打交管系统的生意,不要惊讶。他们确实在侵蚀原本属于他人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

另一方面,完全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人往往有意或着无意的会变的“知识性”自大。学科之间毫无关联性是致命的,大学里每个系都有些看不见大环境的古怪家伙。

更何况,在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来,世界怎么看都像一颗钉子。

语言学家永远无法理解人工智能居然是由数理统计学家发明出来的,正如语言学家无法像数理统计学家一样思考一样。

世界运行的逻辑确实在变化。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人,就好比一个矫健的运动员奋力的抢占起跑线,最后却发现世界是一场游泳比赛。

这就是只专注于一个领域必死的逻辑。

纯干货必死

不确定时代,纯干货同样必死。

追求干货某种程度上就是让别人替你做自己的选择,而往往自己最受益的知识却是需要自己只字不差的阅读理解消化的。

300本书中,我最受益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简史》的“共同想象”。我特意购买了罗辑思维的《人类简史》干货版来进行阅读,发现理解起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件事情的更为有趣之处在于:我订阅的付费专栏的老师们多次提及了“共同想象“这个概念,我却对此无感,非常轻易的就让这个概念从我的眼里溜走了。

原因很简单:认识概念的背后是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付费专栏和干货书籍真的能够节省时间吗?——未必。

  1. 一方面,付费专栏往往积累足够多的干货,自己往往容易顾着接收,很难做到像看一本书一样深层度的理解阅读。
  1. 另一方面,付费专栏为了照顾大量用户的需求和易传播,大抵只能创造出相对量大而理解程度浅薄的内容。

表面上,付费专栏和干货书籍似乎节省了咱们的时间。实际上,咱们的投入产出比依旧是低效率的。

真相是:咱们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阅读专栏上面,甚至是获得了一种“知识”的醉生梦死感。我们似乎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新知识,同时每天又在丢失大量的新知识。

我们似乎每天都在追求进步,实际上每天更多的情况下都是在原地踏步。不经过自己思考和消化的知识都是假的。

你真正留下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自己因为读书而造就的强大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不要把这个决定自己能否真正成长的权利轻易的让渡给别人。

不要指望碎片化阅读能够带来系统化的思考能力。

阅读就像投资学,5个概念就赚翻了。

读书更像是投资学,300本书中,也许深刻学习了3个概念就赚回本了。

至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3本书,他们分别是来自于3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3本书籍:

  1. 编程学的《python编程指南》。
  2. 脑科学的《超预测》
  3. 历史学的《人类简史》

更准确的讲:我是学习了3本书中的3个概念。

  1. 编程学中的调用API的概念,使得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成倍增长。
  2. 脑科学中的“蜻蜓复眼”思维,使得我可以多维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历史学中的“共同想象”概念,使得我从此真正有机会独立思考。

读了300本书的最大收益是:书与书之间是可以连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是可以连接的,书和概念之间是可以跨界的。

一切都是连接和跨界。

现在,我诚挚邀请你1元来听听我的300本书的读书经验。

我会分享的内容如下:

  1. 对我影响最大的3本书同样可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2. 如何处理付费专栏和干货版书籍等碎片化阅读?
  3. 邀请有缘人免费加入“干细胞”跨界读书社群一起真正的读书。

扫描如下二维码,即可进入千聊直播。咱们12月24号晚上九点见。


阅读就像投资学,3个概念就赚翻了_第2张图片
直播间二维码

感谢大家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就像投资学,3个概念就赚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