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应该消失的方言——客家话

我应该是最没资格发言说这些话的,因为我不是客家人,也不会说客家话,但能听懂部分客家话。我是地道的湖南人,对湘方言了解应该多过客家话。但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客家话成严重萎缩的地方方言,教育的普及率,现在的客家儿童基本上以普通话取代客家话交流,尤其是在方言孤岛区,比如成都龙泉驿附近的客家人,年轻一代会流利的客家话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和成都话。目前说客家话的人有大概两千来万,看上去比较庞大,但(国内)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南方几个省,如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部分地区,主要是以县、乡为单位。相对于其他地方几大方言,客家人分布过于分散,处于被其他方言包围孤立状态,不像其他方言,基本以省为单位,即算是受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其他方言衰减速度远比客家话慢得多。

客家话有悠久的历史,在部分地区被称为“涯语”,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讹称,应该叫“雅语”才对。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从河南、山西迁过来的,客家话在南宋才定型,这就更不对了。客家人是从河南洛邑迁过来的更靠谱,跟山西没半毛钱关系。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各国方言差别很大,为了交流方便,在“外交”上都统一使用“雅语”,就是以当时天子住的地方的语言为标准。当时天子住的地方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古称洛邑。“雅语”实际就是当时的普通话。中国历史上的“雅语”有过很大改变,但基本上是以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和下江官话这几种语言为主。这不是瞎掰,如果了解中国历代《韵书》,你就会发现,《韵书》里的字的发音基本就是以这几种方言发音为主。比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二冬两韵的发音,如果用现在的发音,根本区别不了他们有何不同之处,如果用闽南话去读,区别就很明显。又比如四支韵的“眉”、“儿”二字,如果用现代发音去读这两个字,根本和“支”字不是一个韵音,如果你会客家话,读起来就毫无违和感,“眉”在客家话里读mi第二声,“儿”在客家话里读“yi”第二声,和“支”字的韵母一样。《平水韵》是清代才编辑成书的,之所以完全用客家话去读并不是每个字都押韵,是因为客家话不做“老大”很多年的缘故。在清代之前,中国的“雅语”是下江官话,明代之前,中国的“雅语”是闽南话。唐朝或者唐朝以前的“雅语”发音更接近客家话,唯一的佐证出自唐代的《切韵》一书可惜只有残片了。

客家话不单完整保留了现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入声音,其他声调里面还有很多古汉语发音。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客家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客家人以前有严格的祖训,比如不和异族人通婚,不会说客家话的人不被承认为客家人,哪怕是客家人的直系后代,如果不会客家话,都不会被承认为客家人,顶多算客家人后裔。正是这些严格的祖训,客家话才保留至今。

客家话是中国古老的语言之一,曾长期占据官方语言的主导地位,比现代的普通话历史悠久得多。从雍正二年推广普通话开始,普通话占据官方主导地位不过三百多年而已,而客家话有几千年历史了。因此,客家话是最不该消失的语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不应该消失的方言——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