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从2010年在A股创业板上市至今,乐视网的资本市场之旅持续了大约十年;这个旅程快要结束了,因为它已经停牌11个月之久,并且随时可能启动退市流程。最近两年,已经没有什么分析师予以覆盖、没有什么机构投资者持有了(前期被深套的除外)。现在关于乐视网的新闻大部分与诉讼索赔有关。
过去一年,我曾经几次跟投资圈内的朋友聊起乐视网,聊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当年的乐视网究竟是骗局还是赌局?或者说,当年的贾跃亭究竟是骗子还是赌徒?我们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私下里,我就这个问题思考了很多。
这个问题重要吗?重要,很重要。骗局和赌局是性质完全不同、意义相差很大的两种局。把乐视网经营失败的性质研究清楚,对未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切历史研究都是为了指导实践。
有人坚持想说服我:贾跃亭是赌徒而不是骗子,他做过一系列成功的赌博,只是在2015年以后“飘了”,野心太大,满盘皆输。对企业家来说,好赌不是缺点——马云、雷军、王兴、刘强东都曾经是赌徒,但是都赌赢了。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在下注,赌输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运气因素。
投资者好赌、相信赌徒,也是非常正常、无可厚非的。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去年亏损高达1.8万亿日元,其中在WeWork一家公司上就亏了几千亿。这固然有损于孙正义的形象,但他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企业投资人之一。很显然,如果贾跃亭当年只是赌的太大、玩脱了,那他就是一个“失败的马云/雷军”,乐视网也是一个“运气不佳的阿里/小米”。
骗局则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瑞幸咖啡、东南融通、金亚科技、保千里都是骗局;A股、港股、中概股市场每年都有一批骗子公司被揭发。骗子公司从一开始就没想好好做业务,至少没想像对外吹嘘的那样做业务;重仓了骗子公司的投资人,至少需要承担失察、不专业的责任。赌博失败的公司可能留下宝贵的业务经验和遗产,而行骗被戳穿的公司往往只能留下财务造假研究案例。
所以我认为,当年的乐视网究竟是“赌局”还是“骗局”,是一个具备很强现实意义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这是法律的任务),也不是为了增添八卦谈资,而是为了指导我们今后少犯类似的错误、回避类似的风险——对产业界和投资界都是如此。
乐视网在A股上市之后一直很受关注,但是最热门的时间是2014年~2016年。这三年又可以进一步分割为三个时间段:
1.2014年,乐视网的智能电视战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势头不错的时候受到了监管政策的影响。贾跃亭长期滞留国外,国内投资者半信半疑。
2.2014年底贾跃亭回国,然后异常高调地宣传“乐视生态”,直接以苹果为对标;在智能硬件领域持续扩张,还重金下注体育、AI、云计算等领域。这一时期的乐视网是创业板的标杆,被部分投资者称为与BAT并列的互联网第四极。
3.进入2016年上半年,由于创业板持续萎靡,乐视网的市值大幅回调,贾跃亭开始失去魔力。投资者越来越怀疑乐视网的会计处理,并对新业务的前景越来越悲观。到了2016年底,乐视网开始淡出A股主流视野。
必须指出,就算在乐视网最巅峰的2015年,A股市场对其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乐视网固然有很多机构“粉丝”,但是它们在全体机构投资者当中不占绝对多数。当时,我加入的好几个投资行业的微信群有一条“暗规则”,就是不要谈乐视——每次谈肯定会引发剧烈争吵。乐视的每一份财报、每一条新闻稿,甚至每一天的涨跌,都会引发无穷无尽的论战。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乐视网的“互联网第四巨头”以及“全球生态系统”愿景,最接近成功的其实是2014年。自从2014年下半年以后,形成所谓“乐视生态”的机会其实已经丧失了,但是贾跃亭的口号却越喊越大。我们可以粗略地判断:乐视网在2014年以前确实是一个赌局,但是从2015年起就变成了骗局。
乐视“生态系统”当中最重要的砝码是智能硬件(主要是智能电视)与视频内容库的连接。乐视网是国内较早展开版权内容采购的视频平台,其关联企业乐视影业还有大量原创内容。2013-14年,消费者可以通过乐视智能电视观看乐视网的内容,从而实现“多屏互动”,“打通移动端和客厅场景”。虽然当时的BAT已经基本占领了PC端和移动端,但是客厅端还算是无主之地;乐视网认为自己可以占领它。
然而,2014年7月,乐视网的“多屏互动”战略就被广电总局叫停了:总局不允许在智能电视上直接观看互联网内容,要求对电视和PC/移动端内容进行区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任何内容方要进入智能电视终端,必须通过14个内容牌照方、7个集成牌照方。其中,内容牌照还有可能申请或收购,而集成牌照原则上不会再颁发,而且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持有。
上述监管政策立即把乐视“生态系统”置于尴尬的境地——它不能把乐视网的内容直接搬到乐视电视上,必须至少找一个集成牌照方合作,把内容先授权给它;智能电视不能直接访问乐视APP;电视直播等功能被限制或取消了。监管限制总体上越来越严,很难找到空子。当然,监管对其他巨头也是一视同仁的,BAT也无法单独进军“客厅市场”了。不过,乐视网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
严格地说,乐视网通过智能电视占领客厅、打通内容和用户体系的努力,在2014年底贾跃亭回国的时候已经失败了。如果乐视网还想支撑几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市值,还想维持“创业板龙头”以及“互联网第四巨头”的身份,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模式。遗憾的是,在2013年~2014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竞争格局已经对乐视网非常不利:
腾讯通过微信和手机QQ完成了“移动化”,无孔不入的微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全民应用,并成为此后多年腾讯战无不胜的基础。
阿里大力推进电商业务的移动化,在云计算领域下了重注,并且开始了进军文娱行业的尝试(虽然不太成功)。
百度的动作稍微慢一点,但是也通过一系列收购开始了移动化;它还在O2O、金融领域加大投入(虽然也不太成功)。
字节跳动的核心产品“今日头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用户基础,“头条号”自媒体平台和“今日头条海外版”也上线了。
在贾跃亭身处国外的半年多时间,京东、阿里先后完成了上市,字节跳动等一批创业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移动互联网的大局开始确定,主要演员全部就位了。对乐视网来说,建立“生态系统”的机遇已经基本丧失了。在正常情况下,贾跃亭应该考虑要么发展老本行——基于版权内容的视频平台;要么干脆全面进军智能硬件与小米死磕;要么探索新应用、新场景的机遇,争取实现转型。
前两条道路困难重重,因为在相关市场已经存在很强大的对手了。但是第三条道路未尝不可——当时移动互联网行业还存在很多空白地,很多需求和场景尚未得到满足;以乐视网掌握的资源,是有希望实现转型的。事实上,新浪、网易、陌陌等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成功实现过转型,有的还不止成功了一次。
问题在于,当时的A股市场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估值体系崩溃了(向上崩溃),大家沉迷于讲故事、听故事,市场情绪极端乐观,融资渠道非常畅通。在这种不正常、不健康的氛围下,认真做业务远远不如吹一个大牛来钱快。如果当时还在初创期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有幸登陆了创业板,很可能也会在巨大的诱惑下站到“吹牛赚快钱”的那一边。
当时,部分A股分析师和投资者甚至提出了一个“重构理论”:虽然很多创业板公司的估值都偏高了,但是高估值可以反过来促使公司创新、倒逼经济增长;因为高估值意味着更多的财务资源、更好的员工激励、更大的品牌效应,对创新型公司肯定是有利的。别的资本市场是“先有好业绩,再有高估值”,A股创业板完全可以反过来,“因为有高估值,才有了好业绩”。
其实,上面这套“重构理论”就是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当中提到的“反身性”理论,即基本面和市场面是互相影响的,市场预期也可以对基本面起到正面作用。不过,当时A股的市场面实在是太乐观了,以至于一般的故事已经刺激不起市场的进一步正反馈了。
所以,贾跃亭回国之后,从来不屑于讲什么“颠覆BAT”,一上来就是“颠覆苹果”;也不再讲“打通客厅与移动端生态”了,而是“全球生态”“无孔不入的乐视生态”。因为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足够劲爆。
贾跃亭创办乐视网是2004年的事情。到了2015年,他已经在互联网行业经营了十多年了。以他的经验和掌握的信息,不会不知道自己讲的故事有多大水分。何况,2015年~2016年是腾讯、阿里两大体系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字节跳动正式走上舞台中央的时期;上述三巨头的资源、用户基础和商业模式,均远远超过了乐视。
假设在回国初期,贾跃亭确实想过建立一个“无孔不入的乐视生态”,最迟到2015年下半年,他也应该意识到上述愿景是极难实现的。他只是在反复告诉投资者和合作伙伴“我们能做到”而已。
最终导致乐视网神话破灭、牛皮吹不下去的,还是A股市场。解铃还须系铃人,创业板既成就了乐视,也埋葬了乐视。
从这个角度看,贾跃亭的运气不太好——他回国之后大约半年,创业板乃至整个A股市场就见顶了。监管政策不断收紧,导致乐视网从公开市场融资日益困难;但是贾跃亭仍然想办法从一级市场为“乐视生态”的关联企业募集了大笔资金。到了2016年底,一级市场融资也越来越困难了,“乐视生态”的戏才算真正唱不下去了。
不过,就算A股大牛市多持续一段时间,就算乐视网的估值巅峰期再延长半年到一年,也不影响“乐视生态”故事的骗局性质:从2014年开始就没有任何胜算,至少从2015年开始贾跃亭就应该主观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吹大牛,尽可能多地收割投资者、合作者,乃至自家的员工。
直到今天,竟然仍有人以为当年的乐视网是认真在豪赌、认真地赌输了;还有人以为当年的贾跃亭只是运气不好的马云或雷军。这是不正确的认识。赌局是赌局,骗局是骗局;前者可能蕴含着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的原动力,后者则只能挫伤经济的活力和投资者信心。
我们必须明白地、客观地分辨以上二者,这样才能指导我们今后更好地做业务或做投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ID:TMTphantom),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虎嗅「一人一秒」小程序上线
点击记录你的今日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