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国电影中非常重要的民族电影类型——“武侠功夫片”。
首先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区分,“武侠功夫片”包含两个面向:一种是刀光剑影的刀剑片,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装武侠经典不胜枚举,这是武侠;
另一种是依靠拳脚的现代时空武打片,代表人物李小龙,至今仍是世界知名的一个文化符号,这是功夫。
武侠和功夫,二者都是中国电影辉煌的代表,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类型。
可是放眼当今影坛,随着甄子丹领衔的叶问系列落幕,似乎鲜见其他系列品牌,武侠和功夫没有人接班了。
焦虑也随之而来,中国电影还行不行?
2008-2019,叶问陪我们走过了扎扎实实的十年
如今武侠功夫片在大银幕呈现走向边缘之势,吸引普通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不再是功夫明星而是漫威这样“主题公园式”的奇观电影(马丁·斯科塞斯语)。
但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在短视频平台上,素人出演的带有武侠片功夫片风格和元素的短片特别受欢迎,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比如前一阵子转发量很大的“武林姐妹”小短片,剪辑非常精彩,镜头上天下地,气氛也做得很好,带有徐克武侠电影的典型风格。其中一个小妹妹还趴在地上发动了“蛤蟆功”,让人想起了《东成西就》里面的欧阳锋。
一场鸡屁股引发的对决(抖音号ST13J)
另外一个“功夫”短片来自一位美食博主。她用功夫做一道肉末茄子(小编感觉其实是虎皮尖椒),效果很炫。
这支短片有意思,漫画风、特技、电脑特效都用上了,效果不止五毛,可以说是一通操作猛如虎,但结果做完端出来一看这道菜——卖相也不怎么样。
乍看是个王者,其实是个青铜,可能也是一种设计好的高级落差手法。
“中华小当家” (抖音号:xxd220)
最后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视频主,名字就叫:俩大叔的功夫梦。
他们的片子真的是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很像香港黄金时期的动作电影。
竹林,武侠世界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在电影院看不到功夫片,过不了瘾,但是在短视频里仍然有无数人做着功夫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首先,和明星的“断代”有一定关系。
在家刷抖音,经济投入很低,心理预期也不会太高。看到普通人表现得有惊喜之处就满足了我们的期待,而且反差越大,越令人惊叹,效果越好。喜欢就点个赞,没什么成本。
但是大银幕就不一样了,需要质量过硬的体验,在吸引观众方面,明星的号召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看到李小龙早期在美国电影公司试镜的片段。虽然是个问答为主,场景简单的试镜片段,但是摄影机对李小龙形象和能力的采撷,加上今天通过技术进行修复和重新上色,让这段内容给观看者带来的触动和震撼仍然是很大的——这大概就是巨星的风采吧。
第二,文本问题。
过去,武侠文学风靡一时。王度庐、金庸,古龙各成一家,拥趸无数。
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就是83版《射雕英雄传》,跟着电视剧一起“练”打狗棒、蛤蟆功长大的,这种“童子功”对我们一代人的影响非常巨大。
不错,83版射雕的导演就是王天林和画面中这个年轻人(左一)
当我们谈起武侠片功夫片热潮,事实上无法脱离发源于五六十年代武侠文学的辉煌。
除了精彩的小说文本打下基础,还要有才华横溢的编剧来做影像化加工。比如,以拍古龙作品改编电影而著名的楚原导演,背后就有作家倪匡为他写剧本,两人成了黄金搭档。
倪匡还为张彻导演做编剧,合作了包括改编金庸作品在内的一系列古装武侠片。
可以说,倪匡凭借一支笔润泽了几代香港导演。
在武侠片辉煌时期,文学原著、编剧、导演、明星,动作设计,名家辈出。这告诉我们,一种类型电影的繁荣,需要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最后,技术和美学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美学的突破,因此尤为重要。
上面提到的抖音小视频大家也都发现了,虽然都可圈可点,但是他们的美学表达方式其实还是徐克当年那一套。作为对经典影片的戏仿,观众称赞这些短片精彩,何其不是在对黄金时期的武侠电影动作电影致敬?
这种解构的手法和趣味在小视频层面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到大银幕的级别就远远不够了。
经过一定的梳理就不难发现,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公案小说、武侠传奇一直都层出不穷,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厚的文本基础,但是每一次武侠电影大发展的时候,都和技术的突飞猛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片的浪潮出现在1920年代。大量的早期古装武打片就诞生并流行于这一时期。资料馆馆藏的《盘丝洞》(1927 但杜宇)就是中国最早的古装神怪电影,而著名的《火烧红莲寺》(1928 张石川)也是风靡一时。说起这些影片出现的背景,自然受到传统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影响,但同时也和当时西方现代幻想科学的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盘丝洞》(上)《火烧红莲寺》(下)中都不乏天马行空的特效场景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飞艇,蒸汽机、机械装置,甚至武器等强大而具象的科技形态敲开国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这种现代科技的思维热潮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在电影中将人的身体极限进行了超自然的拓展。
日本学者武田雅哉在《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科学》一书中就关注了自晚清开始科技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和世俗生活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在电影中,科技进步启发了武侠片中特技的发明和使用。
比如,使用倒拍正放的手法,让影片中的高手能够展示旱地拔葱的神奇轻功。逐渐地,飞檐走壁,腾云驾雾也通过原始却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一实现。
《红侠》(1929 文逸民)
到了40-50年代,胡鹏导演,关德兴领衔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成为风靡一时的长寿品牌。
但这个系列的动作美学是比较老旧的,都是戏曲式的程式化打斗。
关德兴作为银幕符号还出现在经典喜剧《大富之家》中
很快,1960年代中后期,香港邵氏公司引领了“武侠新世纪”。《独臂刀》《大醉侠》等佳作层出不穷,构成了属于武侠片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如果将邵氏武侠片中的动作设计和“黄飞鸿”系列进行比较,进步不止一点。这一时期不仅有了彩色宽银幕来做视觉的呈现,特效也有了长足进步。邵氏动作片从日本剑戟片取经,还直接从日本吸引了幕后人才直接到香港参与拍摄。
当时的武侠世界也是群星璀璨。有的人靠帅——英俊潇洒的狄龙,一袭白衣的王羽;有的人靠怪——典型的是古灵精怪的姜大卫;还有一种是翩翩有古意,长得就像古代人——石叔,石隽先生。
昆汀·塔伦蒂诺对王羽爱得深沉,疫情期间刚刚写了长文专门介绍,对王羽作品如数家珍。有兴趣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石隽多次在胡金铨指导的武侠电影中担任男主角。
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资料馆先后放映过修复版本的《侠女》《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石叔也曾经来到北京参与活动。
第三个武侠片热潮,就是以徐克、程小东、洪金宝、袁和平、李惠民等人为代表的一个时代。
这当中出现了“袁家班”(袁和平)和“洪家班”(洪金宝)等业内知名的创作团队。洪金宝祖母钱似莺就是1920年代上海著名打星,号称“中国第一女侠”。
洪金宝与洪妈妈——女侠钱似莺
当然还有以“暴雨剪辑”著称的徐老怪徐克。
大卫·波德维尔曾经观察了40年间的美国电影之后指出,在快速剪辑时代(the age of intensified continuity cutting)一部电影中镜头数的增加和剪辑节奏的提升,与人们在生活节奏上的变化和信息需求的提升有关,是一种在电影制作和电影观赏双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大卫·波德威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观察过武侠三大导:张彻、刘家良、胡金铨
那么问题来了,武侠片功夫片的下一次热潮什么时候到来?我想,这还是要看技术的发展。
其实,所谓这个第四次浪潮,早在世纪之交就已经有过先声——比如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的动作设计。
著名的“子弹时间”一幕,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作套路,但是通过延时摄影、CG等技术手段让主人公的身体获得了进一步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动作的另一种可能性。
仅在《黑客帝国》系列三部曲中我们就可以察觉“子弹时间”的进化
最后我想说,即便今天的观众对在电影院看大银幕武侠片和动作片不再热情高涨,但是武侠和动作元素是不会消亡的,二者已经作为文化基因传承到了我们身上。
和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剑戟片一样,作为传统的民族类型,它们或许已经不是时下最流行最受欢迎的类型,可是仍然以多元的面目不断翻新出现在银幕上。
《西部世界》(2016)《椿花散落》(2018)
除了丰富的文本、有号召力的明星,技术的发展是武侠功夫片重获新生最重要的生产力。有了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年轻一代观众仍然会进入电影院,去支持新一代的武侠电影和功夫电影。而21世纪中国动作片的美学,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更新、进步。
我们入驻B站啦
一起来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