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武汉“解封”。一周后,全部315支援汉医疗队、35591名医护人员陆续撤离武汉。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全球多个国家的疫情却越发凶险,中国政府先后派出多支医疗救援队前往支援,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防护物资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在此背景下,中国民间医学界积极开展全球交流合作,用中国力量温暖世界。
4月18日北京时间20点,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携手泰康公共卫生及流行病防治基金,邀请一直奋斗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四位中国医学专家童朝晖、邱海波、杜斌、曹照龙,通过网络会议直播的方式,将他们在三个月临床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悉数分享给了来自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澳洲的同行们。这些同行既有外籍医生、华裔医生,也有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医生,大都身处呼吸科、ICU、感染科、外科等科室的新冠救治一线。
四位专家无私分享新冠救治的中国方案
赢得海内外同行一致认可
直播一开始,中国援马拉维国家医疗队的姆祖祖分队队长牛锦全就提出了一个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怎么给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北京朝阳医院的童朝晖副院长从几个层面进行了回答:首先,确定是否为确诊患者;然后,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手术,能否推后;如果必须手术,也没必要恐慌,做好必要的三级防护,有条件的带上正压头罩,就完全没有问题。
来自美国纽约的一位医生提了如何对假阴性患者进行管理的问题,北大人民医院曹照龙教授给出了他的见解:临床中由于采集标本的局限性或试剂的一些原因,检测出假阴性率是比较高的;出现症状的,即使检测结果是阴性,也应该用对待阳性患者的办法应对。
曹照龙教授还特别强调:对于要做进一步放疗或化疗的肿瘤患者,首先要注意别感染;万一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要在4-6周的窗口期内优先控制新冠病情,然后再采取放疗或化疗的方式治疗。而当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照顾新冠肺炎病人,其他患有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需在居家隔离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问诊、借助志愿者渠道购买药品等方式进行过渡管理。
▲由左至右:杜斌教授、童朝晖教授、邱海波教授、曹照龙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邱海波教授对插管的时机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意见,有一些都是我们早期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是要警惕“沉默性低氧血症”,早期插管确实能够避免插管延迟造成的高死亡率。邱海波教授还聊到了争议很大的“群体免疫”问题,他指出这涉及医学伦理,对于我国而言是要充分尊重病人或病人家属意愿的。
北京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就居家隔离时对轻重症处理的问题也进行了详尽的回答,例如什么情况下应该赶紧去医院,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家隔离。他还提到,针对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紧张、农村医疗条件差的现状,最好是把患者集中到城市进行定点救治,避免交叉感染。
随着全球医生与专家的互动越来越深入,直播后台的提问也非常多,比如新冠肺炎的诊断途径、抗病毒药物的选择、疫苗研究的进展、激素药物与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专家们一一进行了详细回答,将他们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新冠疫情下的积极思考
“互联网+”对医疗健康行业的重塑和改变
这次新冠肺炎中囯顶尖专家临床经验分享无疑是成功的。分享会即将结束时,海外医生纷纷表示,中国顶尖专家的宝贵经验,对于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有积极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此次线上分享会还由泰康云直播平台统一推流,进行了全球直播,吸引了超过100万医护人员和普通网友一同在线观看,起到了超预期的科普作用。
由此,我们又一次见识了疫情期间“互联网+”对医疗健康行业的重塑和改变。
可以说,新冠疫情加速推动了中国医药领域顶层设计的发展,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政策方面,政府对公共卫生、互联网医疗和分级诊疗等领域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在行业监管方面,包括基于AI 的CT量化筛查服务有望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为AI在医疗医用的合法性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互联网医院”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大大缓解了普通病患就诊和线下医疗机构的压力。
受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市场持续向好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疾病诊疗拓展到疾病预防及诊后健康管理。正如曹照龙教授所说,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的受众将不再局限于那些更愿意接受在线服务的年轻人,还吸引更多的老年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体验到更舒适高效的在线医疗就诊服务。
3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的委属委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与线下就医相比,互联网医疗的就医等候时间节约了70%。
除患者外,患者的照护人和医务人员也受益于互联网医疗模式。我们看到了AI 和云计算能力大大加速了病毒基因组装/突变分析,基于AI 的CT量化筛查能秒级输出,基于云化AI算力的开放为流行病建模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大数据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患者信息管理效率,同时大数据还将提供了更多医疗健康相关的洞见。
防疫工作的另一大重点在于最大程度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尽量提高人员流动安全性。由于非接触式数字化防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全国各地逐步推出的个人“健康码”等新方式,既保护了用户的数据隐私,又极大提升了一线防控工作者的工作安全和效率。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必将进一步与医疗健康行业融合,带动医疗健康产业持续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