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去年头号争议片。
在柏林电影节展映后,引发了核弹级别的激烈讨论。
一方认为,它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前所未有的史诗、令人震惊的杰作。
不仅影评人不吝赞美之词,为它疯狂打Call。
评审团也给出了肯定的评价,颁发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奖」。
另一方却称其为「反道德的人类实验」「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
先是数名俄罗斯记者发表公开抗议信,痛斥影片中真实露骨的暴力场面有违伦理道德,对演员造成了巨大伤害;
之后,俄罗斯文化部也发出了「色情宣传」的指控。
如果指控罪名成立,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将会面临牢狱之灾。
战火从国外蔓延到了国内。
诸多压根没看过影片的网友也纷纷涌入豆瓣条目,狂打一星,痛斥其为垃圾。
这部年度争议之作,就是——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a
一场「斯大林式的楚门秀」
说这部电影前,先聊一聊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导演世家。
其父安德烈·赫尔扎诺夫斯基执导的《玻璃琴》,在苏联新思维之前一直被审查机构列为禁片。
《玻璃琴》
和父亲一样,伊利亚的血液里也流淌着不安分的躁动因子。
在他15岁的时候,苏联解体。
但他对苏联有着某种特殊情结,骨子里认为自己是苏联人,曾在入境英国时填写自己的国家为USSR(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005年,他导演了长片处女作《四》,技惊四座。
斩获鹿特丹电影节最佳影片、西雅图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布宜诺斯艾利斯独立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初显了他影片中荒诞不经的实验特质。
随后,他开始筹备第二部电影。
准备拍摄一部关于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的传记片。
列夫·朗道,是一个十分传奇的人物。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
不过,他也是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受害者。
曾经以「德国间谍」的罪名蒙冤入狱,被判处10年徒刑。
关押在莫斯科最严厉的监狱里,受尽各种酷刑。
片名中的DAU,正是列夫·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名字中的最后三个字母。
当导演到列夫·朗道曾经生活的乌克兰哈尔科夫取景时,萌发了一个更加疯狂、更具革命性的想法。
他打算复制一个以1938年-1968年为时代背景的前苏联城镇。
并且真的付诸了行动。
首先,实景搭建了一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物理研究院。
将其取名为「机构」。
从建筑风格、年代服装,到使用语言、货币护照,甚至连马桶的定制管道都和当年一摸一样。
然后,通过极其严苛的选角标准,招募各行各业的「素人」演员。
一共有35万人参与了此项目,其中400人是主演角色。
此外,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名人加入。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卫格罗斯、菲尔茨奖获得者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等等。
在机构里,他们被赋予了和现实生活中相似的角色。
科学家继续做科研项目,性工作者继续提供性服务,售货员继续销售商品...
换言之,他们不太像在「表演」,而是到这里「生活」。
只是与平常生活不同的是,他们要切断和外界的联系,舍弃所有现代的生活物品。
还会被秘密警察密切关注着一举一动。
体验在前苏联高压的极权体制下,人类的争权逐利、情感扭曲、人性博弈。
如果你受不了这里的生活,你可以随时叫停退出。
但很多人坚持了下来,并且在这里完成了工作、恋爱、成家的过程。
更神奇的是,经历了如此高压的集体生活。
在项目结束时,有些人非但没有劫后余生般扬长而去,反而对这里恋恋不舍。
相比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
我更喜欢井然有序的DAU。
DAU项目,前后跨越了十多年才完成。
一共积累了700多个小时的镜头素材、250万张图片、4万件衣物、8000小时的声音素材、4000份文件资料。
共制作成14部电影。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DAU已经不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
而是近十年以来最神秘的实验电影系列。
是涵盖电影、戏剧、建筑、科学、信仰等各种内容的大型实景艺术项目。
还是每天持续二十四小时的恐怖真人秀。
堪称「斯大林式的楚门世界」。
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
在万众期待下,DAU的第一部电影《列夫·朗道:娜塔莎》(序列中的第12部),在柏林电影节展映。
据说,它的原时长有8小时。
为了参展特意删减成145分钟的版本。
而目前流出的版本又在此基础上删减了8分钟,只有137分钟。
但仅仅观看这137分钟的版本,也足够叫人毛骨悚然。
娜塔莎,是「机构」里一家餐厅的服务员。
人到中年。
餐厅里还有另一名服务员,欧嘉。
年轻貌美。
两个人经常被来来往往的客人拿来作比较。
这戳痛了娜塔莎内心的年龄焦虑。
在一次欧嘉举办的派对上,娜塔莎遇见了「机构」高层的法国科研人员,卢克。
两人四目相对,电光火石。
随即,上演了真枪实弹的大尺度性爱场面。
完事后,卢克和她缠绵悱恻,挽留她一起过夜。
这让娜塔莎欢欣雀跃,憧憬着一段炙热的恋情。
可第二天,当卢克到餐厅吃饭的时候,却没有延续昨夜的柔情,只是普通地点了饭菜。
更过分的是,临走前只向欧嘉道别,完全冷落了娜塔莎。
于是,娜塔莎把气撒在了欧嘉身上。
明知道欧嘉不太能喝酒,还猛烈地灌她,并且大声地咒骂她。
影片的前九十分钟,没有特别令人出奇的地方。
只是描绘了一个脾气暴躁的中年女人的日常。
但后五十分钟,却叫人毛骨悚然。
在观众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切入一场泯灭人性的严刑拷问戏。
深夜中,娜塔莎突然被苏联国家安部的人秘密带走。
负责审讯她的是特种部队的高级军官,阿齐波。
他试图从娜塔莎的嘴里套出,卢克的真实身份是反革命分子。
但娜塔莎和卢克仅仅有过鱼水之欢,并不知晓内情。
审讯过程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肢体上的暴力,还有精神上的羞辱。
阴晴不定的阿齐波反反复复地折磨娜塔莎。
一会儿给她点烟,问她喝不喝茶。
一会儿就像变了一张脸似的,威胁要囚禁她三天三夜。
一会儿又温柔起来,请她振作好好配合。
一会儿又凶暴起来,让她赤裸全身、扇她耳光。
最过分的是,要求她把一个空瓶子插入自己的下体。
你所看到的影象,没有特效,没有借位。
它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
那个画面过于残忍,鱼叔在这里就不放图了。
在这样丧心病狂的折磨之后。
娜塔莎不再坚持自己的立场,而是遵循阿齐波的意思,杜撰莫须有的事情抹黑卢克。
据说,包括柏林影后汉娜·许古拉在内的多名柏林电影节观众,都在观影中途愤而退场。
他们认为这是假以艺术实验之名,进行了一场赤裸裸的性剥削。
一部「年度最具争议的电影」
《列夫·朗道:娜塔莎》之所以成为年度最具争议的电影,正是因为那场性剥削意味十足的虐待戏。
你可以说它是虚假的。
因为演员始终知道摄影机的存在,随时有喊cut的权利。
但她选择坚持完成了这场「表演」。
在电影节上主创团队被问到是否在拍摄过程中产生骚扰和压迫。
他们坦然地笑着否认。
你也可以说它是真实的。
因为阿齐波的扮演者在现实中是一位前克格勃中校,娜塔莎的扮演者是一个来自性虐者妓院的性工作者。
他们或多或少在角色的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
而且长期浸泡在仿真的前苏联极权体制下,他们的人格意志和心理健康很可能真实地受到了创伤。
娜塔莎的扮演者曾经说过:
在机构里95%时间是我自己,
所以拍摄之后不需要回到真实的自己。
有些时候很可怕,有些时候很受伤,
有些时候很有趣,有些时候很愤怒。
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
这让人们不由得提出质疑:
1、导演拍这部电影是出于艺术的表达,还是释放自己的掌控欲?
2、这部电影获奖,会不会鼓励更多性剥削影象的出现?
3、DAU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系列,还是臭名昭著的非人道实验?
对于这场争论,各有各的意见。
但鱼叔想提醒大家的是,《列夫·朗道:娜塔莎》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切面。
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到主角列夫·朗道出场。
导演说过,在整个DAU序列中,性的部分不足10%。
但这10%的冲击力,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观众的承受力。
而情色暴力还只是极权压迫的一种显露形态,整部DAU中,其他层面的极权主义体现,想必将更为骇人听闻。
极权主义很容易复辟。
在《浪潮》中,一名德国高中老师为了授课,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为期一周的独裁实验。
令他意外的是,学生们十分快速地拥戴他为精神领袖。
在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下,新纳粹主义轻而易举地卷土重来,瞬间吞噬了个体价值。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
有人扮演狱警,有人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
那些温文尔雅的绅士舔舐到了掌握权力的快感后,竟然真的变成了嗜血的狂魔。
在《列夫·朗道:娜塔莎》中,最刺激鱼叔的不是那场虐待戏。
而是娜塔莎意识到自己抵抗不过更加庞大的国家机器,戚戚然地笑着说:
「我理解了」。
那种无能为力的投降,才是DAU世界中最让人害怕的部分。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说过: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你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却不能说二加二等于四。
踩着禁忌,自我审查。
渐渐发展成媚上欺下,昧着良心说二加二等于三。
别人不同意,就要拳脚相向。
这就是极权导致的祸根。
抛开DAU拍摄形式的争议。
无可否认的一点事实是,它撕破了现代文明社会太平盛世的假面。
它是一头沉睡的深海巨兽,随时可能醒来,把平静的海面搅动波涛汹涌。
而这,才是我们最应当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