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复产保障措施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医院的收治节奏不断加快,运营着力点也在发生改变。截至目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已经100%开诊,住院量及手术量基本达到同比水平的90%左右。
任何时候安全都是底线,在满足老百姓刚性医疗需求的同时做好分区分级防护
在过去的3个多月里,不少患者因不敢到医院就医,延误了病情。我们已经收治了几起典型病例。如,一位原本血糖控制很好的患者,突然昏迷,送到医院时发现是酮症酸中毒。还有肿瘤患者、胃穿孔患者、孕妇合并发烧的疑似患者,因害怕而拖延了救治时间,差一点造成不良后果。现在,医院已经通过媒体、微信、医生App等方式引导患者慢慢回归,但并非是增加额外医疗需求,而是多做一些解释沟通,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明白潜在风险,尽可能避免伤害。因此,对医院来讲,复工复产并不仅仅为了医院建设发展,更重要的是满足老百姓的刚性医疗需求。
任何时候安全都是底线,鼓励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医院做好了充分的防护准备。目前分区分级防护已经成为医院的常态,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医务人员过度紧张,又可以防止防护过度,避免物资的浪费;同时,也能给患者创造安全的就诊氛围。
分区分级防护,就是将不同科室按照高、中、低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例如,除发热门诊外,包括口腔科、五官科、眼科、呼吸科、内镜室、急诊科等被列为高风险科室,因为其治疗过程中,医患需要密切接触,危险系数最高,所以医护人员全部是三级防护。麻醉科、血透室、导管室等列为中风险管理科室,防护级别适当。普通外科、心内科、内分泌代谢科等定位为低风险科室,防护级别也相应降低,即为“分级”。对患者而言,进入医院大门时,需要进行第一次测温,挂完号进入候诊科室后,还会视就诊科室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第二次测温方式。对高风险科室会采用更加精确的“口表”,而不是额温枪。一旦在诊室外发现患者体温超过37.3℃,志愿者会带其去发热门诊,即为“分区”。
4月2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关键是要提升检测能力。为此,医院迅速购置了集装箱,附加装置,实现了核酸检测院内完成。另外,为了做好应急准备,医院还搭建了一个外形像集装箱、内部拥有负压病房、心电监护和抢救设备俱全的“特别诊疗区”。
重构就诊流程,挖掘互联网潜力,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为了减少患者在医院的逗留时间,医院想了很多办法,重构流程是其中之一。疫情期间,医院成立了由消化内镜、外科、病理、手术室等科室共同组成的大肠癌诊治中心,并尝试了一套新诊治模式。由专人负责沟通协调诊疗中心的相关工作。假如某患者高度怀疑大肠癌,按照原来的诊疗模式,要先到内科或者外科找医生开单子,到内镜医生处做肠镜,如果发现是阳性,需要做活检病理报告,一般要三天左右才能出结果。病理报告出来后,需要再找外科医生重新挂号。大肠癌诊治中心成立后,这些流程全部改掉,很多工作不再需要折返重复。直肠癌患者从首诊到手术不超过24小时,不但避免了患者反复做肠镜带来的身心痛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几率,而且减少了治疗费用。自3月6日开始运行至今,医院累计治疗了70多例大肠癌患者。从内镜诊断明确到手术后出院平均只要7天时间。值得一提的是,病理科可以做到5小时内出石蜡块病理报告。
医院还充分挖掘互联网潜力,为复工复产赢得了宝贵时间。首先,医院即将推出门诊、住院全流程电子票据,实现国内首家服务“智”上,推动就医流程再造。其次,借助互联网医院的平台,现在所有需要手术的患者,其术前谈话、住院须知等手术前的所有工作全部在线上完成,患者来到医院后可以直接住院、手术。通过这些措施,术前等候时间明显减少,以妇产科为例,平均住院日减少了1.8天。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工作逐渐常态化。在工作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也大大加强。从最基本的戴口罩、戴手套、勤洗手到消毒隔离措施、感控认知等都明显改善。医院还会不定期组织防控模拟,从武汉抗疫一线归来的队员们也会现身说法,像“传教士”一样到各个病区巡回演讲,既是弘扬白衣天使精神,也从心理上让大家更加踏实。
注重“平战结合”,在病房及发热门诊设置等方面同步加强
我认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三级公立医院最重要的启示是“平战结合”。
近日,上海市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除了加强定点医院建设以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各级综合医院的传染科或者感染科建设,在病房设置、发热门诊设置等方面同步加强。在我看来,需要强调的是,医院必须要有独立的发热门诊区域、留观区域和负压病床,绝对不能与整个住院部混在一起。针对这些问题,医院正在开展几项工作:
第一,在医院内部建设一个微缩版“小汤山医院”,方案正在制定中。具体来讲,医院内部要建一个大于1.0万平方米的独立区域,名称为“公共卫生科”,由政府投资。这一部门不同于感控办,其负责人由既懂临床、又懂感控的复合型人才担任。因为医生和管理人员着眼点不同,医生更多考虑疾病诊断指证的把握,感控人员要考虑防疫防病还要兼顾法律知识、管理成本。将两者平衡好,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主任至关重要。
第二,在发热门诊,摸索出一套“平战结合”的人才储备机制。以前,感染科(发热门诊)的医生只看发热门诊,不会用呼吸机。呼吸科医生不了解发热门诊流程、救治体系等。这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各科之间相互“陌生”这一短板表现的非常突出。因此,我们要打通感染科(发热门诊)、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医务人员的培养环节,建立感染科(发热门诊)、呼吸科、重症医学科间协同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重症医学科和急诊医学科协同建设机制,上述学科医护人员相互轮岗、交叉培养,重点提升规范诊治能力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
为此,医院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急诊、重症、感染相关专业在人员招录、岗位设置、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编制审批、薪酬待遇上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增加呼吸治疗师的岗位设置,提高人员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文: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
整理:健康报首席记者姚常房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