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伊利公司质量检验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的一份《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建议》提案引发舆论广泛谈论。
在这份提案中,李翠枝建议,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学生饮用奶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覆盖,同时建议加强对跨境电商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管。不过,提案中的一句话却成为引发谈论的导火索——“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维持公平竞争环境。”
“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的提法一出,很多人都站在了李翠枝的对立面。有人说,伊利此举是为了掐断国外奶粉进入国内的途径,独霸中国奶粉市场搞垄断;也有人说这影响了自己购买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选择权。
对此,李翠枝称,之所以提出上述建议主要是希望能规范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秩序,保证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质量。“跨境电商奶粉不接受严格的配方注册、海关入境检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月度抽检,不但存在产品质量风险,而且有损中国配方奶粉市场的公平机制。”言外之意,市场误读了李翠枝的真实想法,伊利并不是要切断“国外奶”入境,而是想给国内乳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不想让中国孩子喝上“国外奶”吗?
李翠枝的建议之所以被很多人质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为“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就意味着国外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无法进入国内了。
下面这位网友的评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直观想法。
但实际上,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销售渠道,我们就可以发现,国外奶粉进入国内的渠道并不只是有“跨境电商”一个方式,国内乳企也没法完全切断国外奶粉的进口渠道。
据微博@奶粉揭秘介绍,目前,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上,主要有四类奶粉:
一是国产奶粉,使用国产与进口原料,由中国乳企或外资在华乳企在中国大陆工厂生产加工。
二是国行奶粉,使用国外原料,由国外乳企或中资海外乳企,在国外按照中国国标生产加工后一般贸易进口。
三是跨境电商奶粉,使用国外原料,由国外乳企或中资海外乳企在国外以生产国标准生产加工,不符合中国国标,通过跨境保税渠道进口,入境时只检疫不检验。
四是代购奶粉,超过一定数量算走私。
由此可见,在外资乳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中,“跨境电商”只是四个渠道之一,即便是跨境电商这个渠道无法走通,也并不会完全封堵国外奶粉的进口通道。
事实上,如果将李翠枝提案中的那句话放到完整的语境中去看,就会发现李翠枝所表达的意思并非只是“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这一层意思,而是有着更多的含义。
我们再回顾下李翠枝的提案是怎么说的——“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维持公平竞争环境。”
从中可以看出李翠枝说这段话的最终目的是在最后半句“维持公平竞争环境”,而“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和“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政策建议。
那现在“跨境电商”有着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让国内乳企觉得不公平呢?
“跨境电商”的两大竞争优势
早在2016年,我国正式推出了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每一款婴配粉进入中国市场都必须严格注册,中国的奶粉入市门槛堪称全球最高之一。但是据了解,按照目前跨境电商的相关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奶粉可以规避国外工厂需要通过国家认监委认证的要求,也可以规避严格的配方注册,还可以规避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管要求,规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每月抽检。也就是说,传统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等监管程序无法覆盖不同跨境电商进口食品交易模式的全部监管范畴。
跨境电商奶粉的隐患
正是由于免检,跨境经电商奶粉存在着种种隐患。
目前,中国实行全球最严格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许多国外奶粉品牌由于自身在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方面难以达到中国的标准,被挡在了国门之外。“因为通过海关的出口或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是要经过海关检测的,通过检测能够保证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合格,这些年来,其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很多不合格的婴幼儿配方产品被退关。”有行业专家如是表示。
例如:2019年12月,全国海关在各口岸监管环节检出不合格并未准入境的食品133批次,其中,由陕西远景进出口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382.4千克VIPLUS DAIRY PTY LTD生产的维爱佳较大婴儿配方羊奶粉,因标签不合格未准入境。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改变,国内消费者逐渐养成了通过跨境电商“海淘”的习惯,尤其是随着80后、90后先后步入为人父母的行列中,并且逐步成为母婴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日常的消费习惯便是如此,更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代购或跨境进来的原装进口奶粉价格更为优惠,品牌也可信赖。
据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全球第三大乳企——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的卡翁喜丽雅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被发现感染了沙门氏菌,导致法国喜丽雅(Celia/Celi),美国赐多利(stolle),韩国妈咪爱(OFMOM)。上述几款产品的配方注册不被我国批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但有人利用部分国内民众迷信国外奶粉的心理,利用跨境电商代购的途径,将类似的产品输入国内。这些通过跨境电商途径进入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监管,给消费者带来了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除去质量问题外,关于跨境电商奶粉是否符合中国宝宝体质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论。
曾有权威媒体针对跨境奶粉的配方进行检测,在矿物质指标检测中,发现来自美国的两款海淘奶粉均出现铁元素超标的情况,有专家表示铁元素超标,轻则有可能会造成婴儿恶心干呕,严重一点宝宝可能会肠胃出血。因为每个小宝宝的体质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正因为这样,在我国的奶粉标准中,把铁元素的含量严格限定在每100千焦0.10-0.36毫克范围以内。
同时,在检测中,有两款来自日本的奶粉中,一个锰元素低于我国最小值,一个碘低于我国最小值,专家表示,锰缺少会引起身体代谢出现混乱,抵抗力也会下降。针对碘,我国婴配粉标准中对其含量有严格要求,但在日本,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日常饮食习惯,对碘没有特殊需求,所以,在奶粉中的添加量的标准和中国标准自然不同,如果中国宝宝长期喝这种碘元素不达标的奶粉则容易导致碘缺乏,碘缺乏严重的话,可能引起呆小症,容易出现智力、体格发育迟缓。
跨境电商奶粉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近期,李翠枝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跨境电商进口婴配粉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多:2019年,就有42款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乳制品因质量问题,登上了国家进口商品的“黑榜”;2018年央视新闻报道,西班牙捣毁了一个包装假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地下工厂,这些假奶粉经由海外网购渠道主要销往中国市场。
同时,她表示:“所有这些问题和报道都令人十分揪心。就像我刚刚说的,奶粉质量是‘天大的事’,不能有一丝大意,不能出一点问题。我希望从监管方式、监管工具以及产品抽检方面加强监管,从严管理。无论从什么渠道购买婴幼儿配方奶粉,无论多少钱购买的,产品质量都必须是过关的、安全的,才可以放心给孩子吃。”
也有不少网友支持李翠枝,“疫情发生后让我更加认识到喝牛奶的重要性”,“专业人士当然提自己擅长的专业问题”,“国外的奶粉品牌主要针对本国人种设计配方,”“这个是理性的,他做牛奶,提牛奶议案没毛病,至于跨境电商问题,提出来讨论也可以。”
不过,对于跨境电商,乳制品行业资深分析师宋亮表示,跨境购是我国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突破了传统贸易的壁垒,加快实现了产品的国际配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流通成本,极大推动了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来说是福利。况且中国现在不少产品通过跨境购方式走出了国门,促进世界贸易;从奶粉产业来说,跨境购奶粉在发展之初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假冒伪劣等,经过这5年的发展,通过旗舰店等渠道,假冒伪劣产品获得一定程度的解决,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但整体的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跨境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撕破了中国虚高的奶粉价格体系,打破了传统经销的固化利益格局,倒逼企业从营销转向研发。
“我们认为,跨境购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首先他满足了消费者的红利,买到了性价比高的产品。另外,它还解决了税收外流的问题;从宏观看,它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满足了贸易平衡,拉近了中国跟国际经济的一种紧密关系。” 宋亮表示,2018年-2019年,跨境购奶粉的销售额上涨了约40亿元。
综合来看,跨境电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场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母婴类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跨境电商的第二大品类,而在跨境电商母婴各大品类中,婴儿食品类和婴儿用品类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婴儿奶粉等类目。但是,与此同时,婴幼儿奶粉的跨境电商渠道中也存在着税率差异、监管不足和质量隐患等现实问题。
因此,只有加快完善跨境电商的监管制度,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跨境电商安全治理体系,才能促进我国奶粉行业迎来更为良性的竞争格局,也能为跨境电商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