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19修行笔记
/ 摘抄 /
1
不放下,又能如何呢?只是增加苦恼而已。
不管是苦是乐,日子都会一天天过去,人总要往前看。
过去的事情再快乐,也无法留住;再痛苦,也后悔无门。
只有立足于现在,尽力做好现在能做的,尽力让当下一刻的心,少一些贪嗔痴,多一些正念。
2
要找到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与目标。多学习、多看好书,少看电视、少玩手机。
3
修行佛法有入门处,有方法、有次第。
如果缺乏善知识的指导,个人独学,很容易把学理论当做学佛法,理事混淆,不得其门而入。
脑子里一大堆佛法的理论,却不是自己的切身感受。
学习佛法,找到有缘的正法道场皈依,是第一步。皈依后要跟随善知识学,与同行善友一起学。
4
【如何对待非佛教的神明】我们的心态就是跟他做个好朋友,你如果把他当佛一样供,就不是佛弟子了,失去佛弟子的身份了,这是吃了大亏。
有的神明,可能暂时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现在的问题;
皈依佛不仅仅是解决现在一点吃穿的问题,至少是解决我们下辈子下三恶道的问题,解决的不是一个级别的问题。
5
【得到般若才能够解放】有了般若,一切圆融,一切都是行得通的,无不自在的;没有般若的话,到处碰壁,到处受折磨,受苦。
所以我们说,作为一个佛教徒,既然知道了佛教之后,应当积极地,应当是刻不待缓地,要去追求那个最高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得到这个才能够解放。
6
可以布施微笑,布施善意,布施佛法。以此为缘,发愿自己具足更圆满的福德与智慧,彻底究竟地饶益一切众生。
7
不是要怕受到报应,而是要多去思维坚持它有多大意义。如果不知道意义,不欢喜而为,就会变成一个表面功夫甚至是负担,虽然害怕,却还是提不起心去做。
念经没有什么忌讳,要说有,就是忌“不恭敬”,忌“散乱”。
8
每天多做一点小小的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善待万物。
干净的马路上有一片垃圾,捡起来丢掉;陌生人问路,给他耐心指点;对快递员说一声谢谢,倒一杯水;公共区域的卫生,主动去打扫;路旁的自行车被风吹倒,动手扶起来……
内心有了光明,才能赶走黑暗。光明从自己心底而来,从利他心而来。
9
结怨容易解怨难。报复无法解决苦恼,只会令怨越结越深,但也不是要表面上的退让。
真正的办法是自己豁达心胸,看透这些无益的争斗,内心原谅自他的烦恼,怜悯无明中的彼此伤害,决心从自己开始走出这个怪圈。
总之,原谅伤害、释然矛盾,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自己走得更高、更有力量。
9
作为一个佛教徒,终极目标是成佛,现世的分阶段目标则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努力,来追求菩提道上可以修得起来的节点,例如出离心或菩提心,或往生净土。
从这个角度上讲,富的佛教徒、穷的佛教徒、健康的佛教徒、病残的佛教徒,不管状况如何,该做的、要追求的,实在没什么区别。
10
轮回,本身就是苦的。
佛陀以“三苦”,归纳了轮回中的苦。
第一个,是苦苦。
例如朋友的病,师兄的失业,师姐的家庭不合。坏苦是直接的、粗大的、明显的,让人一接触就知道是“苦”,不但是佛教徒,任何一个生灵都能感觉到,想要逃避。
就像冬日雪地中的野猫,会藏到刚停稳的汽车的排气管下,蹭那一点可怜的温度——它也知道,“冷”是苦,下意识地躲避这种苦。
第二个,是坏苦。
坏苦就要狡猾得多,不那么容易被察觉:雪天中的一个火盆、走累了时的一个板凳、大热天的一杯凉水、饿了时的一碗热腾腾汤面……“这明明是乐啊”,有人说。
对,“坏苦”是一种被人容易以为是“乐”的苦。可是佛教的导师们说,所谓的“乐”,只是前苦已经消失、后苦刚刚生起却还没被察觉时的一种状态。
想想看,如果它的自性真的是乐,那么,走累了坐下来,饿了吃汤面,应该越坐越舒服、越吃越开心才对啊。可事实上,坐久了会腰酸腿沉,吃多了会肚子胀痛……可见,任何的“乐”,持续久了,也会暴露出‘苦’的本性。”
坏苦,世人察觉不到,只有一些宗教能察觉到,因此,古代印度的六师外道中不乏“禁欲”的派别,他们裸行、住于密林、拒绝外界声色诱惑,就是知道“乐”是“苦”的本质。
第三个,行苦。
这是佛教中最独特的内容,除了佛教,再没有任何宗教会阐述“行苦”了。
“行苦”中的“行”,意思是“迁流不息”。
众生受生于轮回,依业力和烦恼而不断一次次受生,无法控制自己下辈子转世何处,一点也不自主。
控制我们的,是烦恼,以及我们自己造作出的种种业力。
11
佛陀揭示出了那些曾被我们习以为常、视若无睹的真相。
我们终究选择学佛,不是为了能被保佑这辈子顺顺利利,也是因为佛陀所指出来的,是我们无可辩驳、无可推翻的真相。
但正因为成为了一个佛教徒,那些现世的苦难也就不自觉地变得“轻”了,“渺小”了。因为我们要挣脱的,是整个漫长到没有边际的轮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