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疫情带来的冲击使得各大品牌更加注重线上,“私域流量”逐渐成为品牌企业积极攻占的核心战场,各品牌商家纷纷建立起私域流量运营的渠道。私域流量是与公域流量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品牌、商家或者个人经营者所直接连接、直接拥有的用户,可以自由触达、多次使用。与通过平台算法、搜索优化、广告位购买等手段获得的公域访问流量相比,私域流量具有可直接触达、重复使用、双向交流、高性价比等多种优点。
*从流程来看,私域流量运营已经形成了从流量获取、流量沉淀、流量运营到交易转化、分享裂变、复购达成的典型路径。另外,整个生态体系也涌现出众多的工具与服务供应商,帮助各类商家更好地实现私域流量运营。
这里没有任何马后炮套话,只有粗暴的干货。写大家看得懂、用得着、赚得到的文章是唯一宗旨!让我们一起重新定义研发!
…………………………………………………………………………………
2019年在营销领域有两个名词特别火,一个是“李佳琦”,另一个就是“私域流量”。一时间,买不起流量,请不起“李佳琦”的广告主们像是看到葵花宝典一样趋之若鹜追捧“私域流量”这个概念继。2019年“私域流量”逐渐崛起后,有人说:2020年将是私域流量真正爆发的元年。特殊时期的冲击使得各大品牌纷纷投身线上,作为强力抓手,私域流量成为企业必须攻占的核心战场,品牌的私域意识也迎来空前的觉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品牌资讯,随之兴起的社交电商打开了全新的社交新零售,美妆品牌借助社交电商的优势,将用户沉淀为粉丝,而后巧妙的将粉丝转化为品牌的拥护者,那么,他们是如何构建私域流量的呢?在庞大的流量面前,没有人不为之心动。社交平台能够带来足够的流量,但需要合理的引流,并加以维护,将流量沉淀到社群和私域流量,让流量成为真正的“留量”。
近来,一个名叫“假装是天堂”的公众号,在一个月时间两篇双10W+、增粉近40W,其中一篇文章甚至被人民日报转发,阅读数6500W+。无疑使得“私域流量”这一概念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大家会注意到以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内容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关注”关系。这一功能可以使用户去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账号,使之可以把账号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稳定的阅读关系。
以往的品牌商与消费者之间是没有办法用一个工具连接起来的,但是,这种内容平台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链接用户的价值工具。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内容平台可以帮助各种品牌连接起所有的用户。从而凸显出了私域流量的价值所在,私域流量对比公域流量是用户与企业、品牌之间形成更进一步的关系“私域连接关系”;同时对比公域流量关键在于这是品牌自己可以掌握的流量。
私域流量,即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的、可以自由控制的、免费的、多次利用的流量。这类流量或是从公域导入,或是自主建立,都沉淀在了商家的“流量池”里。典型的私域流量留存在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
1. 公域流量之困
在过去流量红利时代,用低价流量来获取购买是所有企业的不二选择,这种逻辑也几乎被所有入局互联网的玩家视为真理。但现在,流量红利开始消失,不仅是流量成本迅速增加,而且流量能够换取的购买也急剧下降。这让所有人对于流量的归属都异常敏感。在消费互联网的下半场,公域和私域之间的流量争夺是毫无疑问的热点。
公域流量,即大平台上的公共流量,它对所有商家开放,但如果需要利用这些流量,就必须按次向大平台购买,每次导流都需要付出成本。典型的公域流量存在于淘宝、京东、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上。各平台的收费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无孔不入。流量费持续上升,又被大平台反复收割,商家自然不安。从平台的角度看,公域流量显然是个好生意;但从整个生态的角度看,公域流量的玩法不见得是长久之计,私域流量天然有存在的空间。
一方面,公域流量大多采用竞价机制,必然越来越贵,如果企业继续陷入这种流量战争,最后的赢家就不得不承担过高的流量费用。流量费在上涨的同时,产品一定会降低成本,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甚至出现假货横行,导致生态崩塌。而私域流量都留存在社群圈层里,有自己的独特需求,商家在几乎不用支付流量费的情况下,可以基于圈层需求专注于打造独特产品或服务,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获得高溢价,最后达成双赢效果。
另一方面,不考虑对于平台上企业的承受能力,一味将流量留在公域,也不见得是好事。即使辅以强大的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能够给流量提供的体验,始终不可能做到极致(即做到千人千面),流量的留存和激活,依然需要一些社群运营的温度。一个个KOL或大V,就是平台上优质内容的原发地,是平台流量的枢纽和粘性的来源,他们对于生态的繁荣是有贡献的。最终,任何平台都不得不激活私域的创造力。
平台能不能压抑自己收割的冲动,不要让流量费持续上涨?这也不大可能。大平台的流量不是无源之水,它们付出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阿里巴巴2015财年的获客成本和单客成本还分别是58.31元/人和24.32元/人,到了2019财年,这组数字已经暴涨到了187.29元/人和60.83元/人,分别上涨了221.2%和150.1%。而腾讯的广告费用近些年长期维持在销售费用的75%和营业收入的5%左右,并未出现收缩。这个固定投入的比例应该是来自其全面预算体系年初的设定,也与其在市场上的扩张姿态有关。流量大户尚且需要持续投入,更何况其他的平台了。
2. 私域流量的兴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私域流量开始兴起,成为几乎所有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除了拥有流量的大平台)。私域流量,即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自由控制、免费、可多次利用的流量。这类流量或是从公域导入,或是自主建立,都沉淀在了商家的“流量池”里。典型的私域流量留存在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
1) 萌芽期
2009年至2012年是私域流量的萌芽期,此时大家还没有私域流量的概念,只是下意识地做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和私域流量有关的动作。2009年,从新浪微博上线开始,蓝V就是标配的功能,只不过打造蓝V的趋势,是在随后兴起的。
那个时候,大多企业并没有流量运营的意识,仅将这种界面看作是一种新型的PR或CRM(客户关系管理)工具。
2) 启蒙期
2013年至2016年是私域流量的启蒙期。头部玩家开始在探索“姿势”,并随着探索的深入形成了一些这个领域的“常识”。2013年,微信公众号推出。此时也是微商火爆的阶段,这种路数直接指向流量变现,更接近当前私域流量玩法。最开始,微商还是运作一些“丰美壮”产品,特点是成本低、定价低、定倍率高,模式是往代理层层压货,甚至有传销特征。但到了2016年左右,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大企业进入了微商行业,如立白、舒客、浪莎、仁和药业等。
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的同时,阿里推出了“微淘”,成为其营造私域流量空间的战略举措。其实,追根溯源,首次明确提出“私域流量”概念的也应该是阿里巴巴CEO张勇。在2016年1月召开的阿里巴巴管理者内部会上,张勇表示:“我们既要鼓励商家去运营他的私域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所有业务团队去创造在无线上的私域空间……”。
3) 发展期
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是私域流量的发展期。之所以在这个节点爆发,可能有两个原因:
- 其一,阿里的获客成本在2016年急速攀升,到了2017年依然处于高位;京东的获客成本也在2017年暴涨。
- 其二,云集、拼多多等基于微信的电商平台开始崛起,社交平台上的流量红利肉眼可见。2017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依然保持在6.64元的低位,相对2016年的3.68元只是略微上涨。
一面是流量费上涨的压力,另一面是微信平台上依然存在的流量红利的诱惑,先知先觉的淘系玩家开始入场。微信有11亿用户,淘系有6亿用户,5亿的用户差额自然是商家必争之地。另外,对比淘系激烈、透明的商家竞争环境,微信更容易形成封闭的社交群落,更有利于“闷声发大财”式的品牌孵化。除此之外,举办比赛如用友举办的用友开发者大赛2020.diwork.com并导入私域流量,也是热门的做法。微信里的私域流量红利其实已经被微商收割过一次,淘系玩家的入场是在收割第二波红利,此时其他流量玩家还没有觉醒。但好在微信生态的红利空间够大,这就为下一个阶段的红利收割留下了机会。
4) 加速期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私域流量的发展开始加速。这段时间里,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大电商的获客成本再次出现大幅拉升,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证明。
于是,大厂的布局逐渐激进而步调一致。2019年开始,以社交电商的兴起为契机,私域流量全面爆发。以个人号为核心、以群为辅助的私域流量模式成为商家的主流共识。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虎赞、聚客通、乙店等赋能私域流量运营的工具类项目开始涌现并出现势头的爆发。而在2018年至2019年期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阿米巴资本、源码资本、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也已然入局。
我们认为“私域流量”的热捧,其实是营销思维的一系列转变:
- 从买流量转变为经营流量
- 从选择平台转变为构建平台
- 从为大平台贡献数据转变为企业一方累积数据
基于以上思维的转变,企业广告主会有一系列的动作调整,包括更关注存量用户的运营和盘活,自建用于流量抓取的产品和渠道:小程序、APP等,而真正盘活客户触点和企业全域数据,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的数据应用能力。关注自有客户数据和内容的累积和复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