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知道我从2013年起,就开始做游戏出海了,有那么一段时间成绩还不错,拿过一些小国家的畅销榜前排位置。当然,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不过对这个行业,我自忖还是比较了解的。
旧文里也不止一次提过,我还天使投资了白鲸社区,目前已经是国内出海领域影响力最大的社区平台。
当然,这一切也取决于当年我对行业的判断,出海一定是热点,是潮流,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一定可以打爆全球。我2016年公众号写过一个“傲慢与偏见”系列,阐述过我的观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全球化能力一直是被夸大的,美国毕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具有足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及人才储备,所以美国公司的产品才可以风行全球,而他们在本地化这方面其实充满了傲慢和偏见,这也就给了其他国家互联网后发制人的产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当时代前进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美国已经不再有先发优势,中国完全有能力和美国,在全球领域 ,一较高下。
2013年的判断,2016年的文章,拿到今天来看,都已经被准确的验证了。说个最近出海圈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政府的疫情补贴一发放,中国跨境电商就爆仓,也可以侧面佐证目前中国互联网出海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现在中国无论是游戏出海,跨境电商,还是工具出海,直播视频app出海,都已经在全球范围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我甚至不用举案例,你们自己都能列出来很多。
但旧文中我也不断强调,中国有些企业,也会犯和美国人一样的错误,认为中国模式,中国产品,中国技术,可以包打天下,实话说,在过去几年,很多巨头出海的历程中,学费也是非常高昂的。
各地的法规,宗教信仰,文化禁忌,当然也包括各地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流量带宽资费,都决定了,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产品特性,存在不同的运营思路。如果简单复制中国模式,试图把“外国用户”做简单标签化,那么很多中国产品出海的成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缘际会,很多出海成功的产品和运营负责人,我都有接触,有沟通,看到出海畅销榜单,其中可能一半以上的公司我都拜会过,相当多顶尖出海产品或运营负责人在我的朋友圈里。也听到很多他们关于本地化的故事和心得,很惭愧,确实比我自己的公司优秀的多,但认真的说,每个市场的落地,都需要大量细致认真的本地化运营,本地化经验。
我听过不少成功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相关的负责人,比如沐瞳科技的“无尽之战”是如何在印尼当地做落地运营和市场推广;比如友塔网络的“黑道风云”为了针对不同市场调优做出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成本。
当然也听过不少落地失败的案例,某中国互联网巨头在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发展市场,产品表现一路领先的时候,因附带地图伤害了对方民族感情,被当地竞争对手借题发挥,遭到全面抵制,拱手让出市场;某上市公司热门游戏是如何因违反当地法规导致本地收益被冻结罚没,运营负责人如何连夜出逃避免被捕;曾经有个出海游戏风声水起的同行,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接到了DDOS攻击勒索的消息,损失惨重,无奈破财免灾。
早期中国互联网产品出海,确实是流量蓝海的感觉,很多企业快速扩张,粗放经营,当然也有一些为了获取流量不择手段的事情,伤了口碑,也违反了很多平台的规则,最后被苹果或者谷歌平台整顿,批量下架,甚至包括上市公司,这样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粗放运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浪淘沙,剩者为王,要想继续扩大全球领域的市场地位,针对每个细分市场,都需要考虑落地深耕。
但深耕这事,谈何容易。当地人才如何招募,如何沟通?当地法规,如何学习和理解,以及一个非常基本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地网络环境,如何做到有效适应。
内容太多,只说一个基础的,网络环境的优化问题,很多人觉得,Amazon的aws不好么,其实挺好的,但有两个问题,第一,贵。真的贵,每个月看到账单我都心疼。第二,Amazon只覆盖了骨干节点,看上去它分布全球,但其实,比如说东南亚,就只能选择新加坡节点,不是说新加坡节点不好,但越南,印尼,菲律宾,网络环境错综复杂,这真的会极大影响产品体验的流畅性,而我们知道,流畅性会影响用户的打开频次,回访率和所有综合活跃度指标,我以前说过某上市公司老板的游戏六字运营秘诀,"不卡,不慢,不断“。如果同样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相比,你花了同样的推广预算,最后因为网络环境,导致流畅性不如别人而竞争失败,这真的是一件很糟心的事情。
而且,除了流畅性之外,还会带来一些法规问题,比如越南,政府要求某些类型产品数据必须存放于当地网络环境,接受当地监管,你把云主机放在新加坡,有些业务都不允许你做。
那么,这时候,你可能就会选择当地的托管服务运营商。
但这里又存在新的问题,当地运营商,沟通成本是个问题,而且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否达到你的预期,又是个严峻挑战。更不用说,对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来说,敬业精神是存疑的,你周五晚上发现服务器有故障,你打电话给客服,是语音留言,你发邮件报问题,然后周一上午他们才有工程师回复你。这种情况在很多小国家的本地运营商来说,是很常见的。
这怎么办?
中国企业出海也要抱团,和优秀的基础运营商一起出海,联手拓展市场,彼此取长补短,才能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比如说,新近在科创板上市的UCloud,就是很多出海企业家非常推荐的选择。
第一,价格优势。
和Amazon aws相比,同等的资源,会便宜30%-50%。省下来的成本,就是利润。
第二,落地优势。
UCloud已经在全球开辟了超过30个落地可用区,不但包括诸如伦敦,法兰克福,新加坡,东京,首尔,洛杉矶,华盛顿,莫斯科这样的传统意义的骨干节点,也深度覆盖了巴西圣保罗,印尼雅加达,泰国曼谷,中国台北,中国高雄,印度孟买,阿联酋迪拜,越南胡志明,菲律宾马尼拉等等,这些也都是中国企业出海最热门的区域。
除了以上落地节点之外,还包括覆盖超过500个节点的cdn加速分发体系,更是无死角覆盖了全球的访问加速。
此外,落地优势也让你免除了很多需要落地经营的许可权问题。在可选择的经营范畴上,也会享受到某些本地政策的照拂。
第三,技术优势。
全世界云服务平台,只有中国和美国的技术是最成熟的,相信这一点已经被公认,相对于各个小国本地服务商而言,UCloud拥有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此外,在针对ddos勒索攻击的流量清洗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这也是很多出海企业最头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识UCloud的创始人季昕华超过15年,我旧文提到过,眼看着他从华为的安全专家,到腾讯安全中心技术负责人,到盛大首席安全官,一直到UCloud云创业项目。季总的安全行业背景,以及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储备,是我非常信任的,虽然说安全行业从来不讲100%的可靠性,但至少我相信季总的公司在安全方面的技术积淀,会超越很多中美同行,更不用说和其他国家当地运营商相比。
第四,服务优势。
旧文也提过,中国to B出海,最大的潜在机会就是服务能力。所谓的紧急响应,个性化的优化方案。
而UCloud在中国能在巨头的围剿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服务能力得到了客户的信任。这一点很多报道都提到过,很多客户案例可以证明。
出海企业虽然不乏英文人才,但遣词酌句的和外国人沟通支持问题,其实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技术支持领域大量的专用术语,很容易用词不当造成理解歧义,也许旧的问题没解决,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但选择国内做出海的云服务商,就可以完全用母语交流,技术人员直接面对技术人员沟通,无需通过翻译中转,沟通效率和信息的准确度也会有足够的保障。
而且财务方面也会简单很多,比如无需去考虑复杂严苛的外汇管理条例。
第五,协作优势。
中国企业出海,其实非常需要抱团取暖,当年投资白鲸社区的初衷,也是给所有出海企业一个抱团的平台。
UCloud目前出海业务初具规模,越做越大,那么其实也有助于让同等诉求的中国企业,有更好的抱团机会。
比如说,专注业务的公司和专注基础平台的公司,都去越南发展业务,那么比较靠谱的选择可能都是选择UCloud的胡志明节点,可能存在一些sdk的数据调用和彼此的开放接口,这个大家都在一个机房,网络延迟最低,那么结合起来的优势就更大。
我们大部分出海产品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调用很多第三方接口,和很多第三方平台进行资源打通,从而获得各种额外的功能或特性。中国很多技术服务商正在出海,我在新加坡都接待过不少,旧文提及b2b出海也是因此有感而发。大家如果更多抱团协作,中国企业出海的竞争力也会水涨船高。
此外,UCloud也经常组织和赞助出海的客户群体进行分享活动,很多潜在的合作机会也由此产生。坦白说,给中国出海产品技术支持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
出海的粗放时代已然落幕,落地深耕时代正在开启。当然,这个话题很大,有数不清的细节领域值得展开,但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先把网络环境的本地化做到位,总是必须的。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尽管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也有很多交学费的教训,出海并不只有鲜花和牛奶,也有很多地雷和陷阱。大家抱团,彼此助力,会少踩很多坑,少走很多路,当然,先行者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贪图一些快钱,前人挖坑,后人仆街的事情,还是尽量省省吧。
优秀的企业结伴前行,中国互联网出海大潮依然前景可期。
目前,为鼓励更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掘金,UCloud给出超值优惠,时机有限,先抢先得。
如果您只想了解市场,扫码后注册,有2020年出海白皮书免费下载。相信对所有出海从业者均有一定帮助。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进入活动现场,进行产品选购或白皮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