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可能会想,这是怎么的一位母亲,竟会做出这样的事?也竟会厚颜无耻的说出这样的话?
更好奇的是,我为何会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很多事,不是他们不存在,只是因为与常人、常态有异,所以我们在内心不断的说服自己,这不是真的,即使有也自我没有多少关系。
参差多态本就是世间百态。
扯远了,回到主题。
最近,微博有一篇《亲论母子之间性教育和性行为!》的文章,引起了不小风波。
这篇文章是一个和儿子长期发生性行为的母亲写的。
前文就不浪费我的时间赘述了,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内容就是:一位单亲中年母亲,以各种美曰其名的方式试探儿子,最后双方发展为长期性伴侣的真实故事。
她发文的目的,以我猜测,可能是为了因自己的亲身经历,“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众,她的选择是及其正确的,并且有益无害的。
“如果重新选择,我依然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和儿子发生关系……”这是这位母亲对世界“爱”的宣言。
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吓得背后冷汗直冒!!!
行为令人匪夷所思也就罢了,重点是她说起来还头头是道…..
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严重。
关于此等现象的是非曲直,不用我来评判,观众自有论断。
我只是想从如下几个方面,试图探究发生此类事件的心理根源,究竟是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不乱之恋。以及该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其一、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何为病态共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和母亲的关系是共生的。在婴儿的世界还处在混沌状态,它认为母亲和自己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即婴儿认为我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我,我们是不分彼此。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想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什么是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以成为病态共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心理意识慢慢得到升华,如果母亲还继续这种共生关系,而且不在思想、行为、态度上加以引导,婴儿虽然身体上已成人但心理仍是巨婴。
如此两个巨婴长久的生活在一起,就会十分危险。
这种事情发生在双亲健在的家庭,倒还好。若像这位孩子一样,是有母亲独自一人抚养长大,发生不正当关系的几率会比正常家庭要高出很多。
其二、无法区分想法、行动和后果。
母亲文中提到自己曾经有过和儿子发生关系的冲动,随后她通过在网上以陌生人的方式试探儿子,也知道儿子早已有了恋母的情节。
如果是父亲健在,儿子和母亲的想法都会有所顾忌,当然如果父亲健在,母亲更不会把整个人生都加码在儿子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人性中最严重的想象之一,就是男孩的恋母弑父情节和女孩的恋父仇母情结。
弗洛伊德曾说,这是人类共同的想法。
一个人必须得知道,她或他的想法不等于事实,如此一来,他们才能包容自己的复杂混乱的想法,特别是攻击性。
你必须得知道,我想打你,不真等于打就要打了;我想杀你,不等于真杀了你;我对你有渴望,不意味着我就一定要和你如何,然后才能允许我有想打想杀想和你发生关系的想法。
成熟心智的一个起步标准,就是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并能知道想法不等于行动,更不等于后果。
能区分想法、行动和后果。根本上,是要区分想象和现实。
基于此,“你怎么想像都可以”,譬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恋父恋母情结。
以上母亲和孩子的不正当关系,便是连最基本的想象和现实都没有弄清楚。
他们的心智还停留在全能自恋的婴儿状态。
成人如果心智成熟理智,一切都不会发生。
良好的亲子关系,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成人。
成人得承认并接纳孩子各种想法,包括最严重的想象-恋父恋母情结。
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成人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言行举止。
尤其在孩子进入叛逆和性爆发的青春期以前,母子母女的关系就该注意调整。
不要衣衫不整,不要暴露身体敏感部位,不要过分亲昵,更不要如那位母亲一般去挑逗、刺激、强化孩子的“恋父恋母情结”。
鼓励孩子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是禁锢在封闭的家庭观里,更不是拘泥于虚拟的网络虚幻世界里。
让他们自由的交朋友,自由地恋爱,自由的去闯荡,这样他们才会以健康的心理安全地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