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癌靠近你,向死而生的良药都藏在你心里!

现代医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疑难杂症是束手无策的,即便有各种进口的先进检测仪器。比如偏头疼,去医院挂号检查,拍了个CT之后,医生照着胶片看了半天最终的结论是你没事儿,回去继续吃止疼片吧。

这种过度依赖检查的结果反而让医生丧失了对病症的深入探究,同时也让病人承担了在精神和金钱方面的负担。

《医学的真相》这边书就提到,医学本身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学科,任何一种检查标准的划定,本质上都是概率,既然是概率就不是百分百的确定,还需要生活经验、医学知识等等作为弥补,这些需要医生具有明锐的直觉。


当癌靠近你,向死而生的良药都藏在你心里!_第1张图片

医院体系之外的治愈其实是认知升级

除了我们日常接触的正规的医院体系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接触到了很多例外。当医院体系无法治愈我们关心的人时,寻找其他方法,期待奇迹出现恐怕是很多人想完成的心愿。从心理上来说,你满足不了我希望痊愈的期待,那么你就不配当医生,你就是庸医,最后演变成对医疗体系强烈的厌恶和攻击。

我不相信治不好,中国这么大,中医历史这么悠久,总有一个方法能够治好这个病,只不过我还有没找到而已。

既然医学是概率问题,即使是绝症,那仍然有被治愈的几率。癌症真的不治吗?未必,其实是医学对自己的理念预设造成了一个绝症完全不治的局面。

这种理念预设存在医院体系中,也存在于病人的看病理念中。 例外事件是反常规的,放弃安全感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

如果你走到一位健康女士的面前说,给你打一针,以后就不会再有这个病,估计她也不会信。因为传统的认知带来对癌症的沉没成本实在太高了。

因为亲人患有癌症,我也试图找到医院之外可以治好的方法,的确找到了。但是,人们对于癌症的悠久的甚至偏执的认知是不治,既然不治,那么做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等死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当癌靠近你,向死而生的良药都藏在你心里!_第2张图片
医院体系之外的治愈方案是完全被忽略的

在《众病之王:癌症传》中提到这样一段描述:从科学上来讲,癌症任然是一只黑箱。最佳治疗是把这种神秘实体整个切掉,而不是用较深邃的医疗见解进行治疗。医生治愈癌症只有两种手段:手术切除肿瘤或用放射烧灼----在灼热涉嫌与冰冷刀具之间做出选择。

当癌靠近你,向死而生的良药都藏在你心里!_第3张图片
人类治疗癌症的过程和手段,像是一部野蛮的开荒史

看到这段话,我们几乎是绝望的。但是它忽略了在时间尺度上,癌症是早晚会被攻克的,任何问题如果以开放的姿态来评判和解决,那它不会再是问题。

心理上改变能激发自我创造力

很多人都会说,治病其实是在治心,心病还需心药医。这里让我想起了前两天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罗伯特.迪尔茨,美国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即神经语言程序学)大学执行长,被公认为现今对NLP贡献最多的一位大师。NLP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人类行为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常被用来了解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迪尔茨的妈妈因为之前患有乳腺癌,切掉了一个乳房,后来复发后癌细胞蔓延到另一个,甚至到了卵巢、膀胱,身体所有部位的骨髓,锁骨上的一个瘤子甚至大到将骨头都撑裂了。

医生对她说,这已是癌症晚期,你只有几个月可以活了。但真的一定会如此吗?迪尔茨想,也许NLP的技术可以帮到她,于是他亲自给妈妈做NLP的辅导,用的是迪斯尼的策略。

迪斯尼的策略,简单来说分三个阶段:梦想家、现实主义和批评家。这三者在常人的思维中极为矛盾,甚至水火不容。但迪斯尼的做法是:

在梦想家阶段,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力,并不必考虑现实问题,也不允许批评;

到了现实主义阶段,才考虑如何实现,同样不允许批评;

直到批评家阶段,才开始有批评。

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这是迪士尼公司能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的关键。

再回来继续故事,她回答说:“我没有梦想了,因为没有未来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策略,假若一个人连梦想都没有了,就只有绝望了,这时任何人都帮不了她。所以,他要先帮妈妈唤醒梦想。于是,他继续问:“如果有,那会是什么?”

她开始有了一个梦想,她说她生命中的一个使命没有完成,她渴望完成她。然而,当走到现实主义者的位置时,她说,她没有计划,因为没有先例,以前病到这种地步的人都死了。

他问:一定如此吗?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本来以为只会有一个结果,但最后发现其他结果也可以实现。

她想到了几个例子,一个是迪尔茨的大哥,小时候被诊断为肌肉萎缩,但最后发现这不是真的,另一个例子是迪尔茨的爸爸,他得了绝症,医生说他只能活6个月,但他改变了生活习惯,最终活了16年!还有迪尔茨的外婆,外婆怀着迪尔茨的妈妈时,医生说,你的生殖系统有问题,不要勉强自己生孩子,否则你们母子都会死掉。

然而,外婆深入到自己灵魂深处后,决定还是试一试,最终顺利地生下了迪尔茨的妈妈,后来她又生了三个孩子,医生没法解释这种事,但它就是发生了。

迪尔茨其实是通过沟通和引导,潜移默化地进入妈妈的内心,发挥出了母亲自身的潜能,通过心理影响让她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改变。当然这个过程是建立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基础上的。

比起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是心理的折磨,它让人万念俱灰,很少有人做到,我和没得病是一样的。很多人在得了重疾死去之前,不惜代价寻求毕生的夙愿而最终实现人生逆转的例子,或许能说明心理对疾病的重大影响力。

需要提升的是认知的精度

据了解,宫颈癌是中国15岁至44岁女性中的第二大高发癌症。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分钟即检查出一例新发病例,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女性死于宫颈癌。

这是过去的陈词,现在宫颈癌疫苗已经研发成功,而且普及率极快,现在在中国省会城市,甚至小点的县城大医院,即刻注射。而令人胆寒的艾滋病疫苗,在最近传出好消息:一个美国华人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候选艾滋病疫苗,预计2019年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他们是如何找到突破点的?

据介绍,通过对艾滋病病毒结构的精确认知,研究人员找到这种病毒上一个不同寻常的薄弱位点,从而设计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新候选疫苗。

任何疾病的不治,其实就是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精度不够高,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这种认知早晚会通过生物、医疗、基因以及其他科技手段突破。

总之而言,未来可能将不存在不治之症。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是不断升级迭代的。不治的是我们对事物固有的认知,那些经验主义错误,只有把握重点,更精准的投入到认知升级的学习中,以开放的思维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找到自己的归属。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癌靠近你,向死而生的良药都藏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