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两军对垒时,经常会对比双方的硬实力指标,比如军队的规模有多大,武器数量有多少,弹药储备有多足等等。在同等情况下,自然是规模越大、武器越多最好了。用名将韩信的说法就是:多多益善!
但是请注意,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总的兵力数、武器数是一回事,却并不代表在有战事的情况下能够集中这么多的作战力量。
以我国古代的明朝为例,17世纪初的时候,明军总兵力依然有上百万人,但是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只能集结出不到10万人的机动兵力。而后金军虽然最大动员能力为6万人,但是这6万人却可以全部参战,加之明军是四路进军,这就使得双方的兵力对比反倒是逆转的状态,处处被以多打少。
▲明军分四路与金军交战
明军无法集结更多的兵力不单单是军队的问题,还涉及整个国家的财政和供应问题。因为部队要再多的话,军饷、粮食、军械就供应不及了。这也是为什么明初的明军经常可以搞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到了中后期远征作战的兵力规模上限基本就是10万人的根本性原因。
而上百万人的军队如果“动”不起来,那么野战军也就沦为了守备军,看起来规模庞大,但实则威慑性是严重不足的。
从历史回到当代,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战争中还是会经常出现。
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例,伊拉克总计的作战力量有100万人之多,多国联军最后集结的兵力是70万人。
单纯以兵力来看伊军占优势,但实际上伊军的机动能力较弱,且制空权全部丢失,有一半的伊军无法进入战区;而位于战区的伊军在多国联军的猛烈空袭下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根本集结不起来。
故而当多国联军的地面部队发起进攻时,零散的伊军所对抗的是一支支整建制的地面装甲兵团,无法组织有效抵抗也便可以理解了。
有人说,以多打少胜之不武。这就是个屁话,战争不是你死就我活,都这时候了你还讲“胜之不武”?
其实战争的本质就是尽可能以多打少,古往今来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在有利条件下实施计谋达成的。而这个运用计谋的核心目的就是创造条件,形成局部的我方优势,本质上还是要形成以多打少的条件,而非堂堂之阵状态下的“一个打十个”。
比如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国军有430万人,解放军只有130万,而且解放军的武器装备还远不如国军。
1946年9月16日,领导人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他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方法。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
实行这种战法,必须在作战指导方面注意和强调:在战役和战斗的部署方面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于敌的兵力,反对平分兵力;
在敌处进攻我处防御地位时,选择敌前进中较弱的一路(一部),首先进行分割包围各个歼击,得手后,依情况,再逐次歼击他路(他部)之敌;在敌处防御我处进攻地位时,依情况,可同时攻击或逐个攻击;在主力集中歼敌时,应同地方兵团、游击队和民兵的积极活动相配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解放军坦克和国军俘虏
但大家看看,解放军几乎每一场歼灭战都集结了数倍于国军的力量,在总体兵力、火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却老是能集中局部优势兵力与火力整建制歼灭国军。
而反过来说,国军则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战术上的原因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机动性。或者说一个似动如脱兔,另一个则笨如家猪。
战争年代,解放军的王牌部队有一个基本的本领就是“铁脚板”。其实国军当时的部队绝大多数时候也是徒步行军,但两军的徒步行军能力是远不一样的。
这倒不是说国军士兵不能跑,而是国军将领不敢让士兵们这么跑。因为国军的大部分士兵是抓壮丁抓来的,一旦小部队脱离大队过远,就会失控出现大量逃亡,这样大兵团整体的徒步行军能力就很慢。
▲这种抓来的壮丁兵,你敢让他们随便跑?
但解放军则不同,即使小部队也可以大胆放心地放出去,以至于辽沈战役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命令就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战士和大部队走散了也不怕,朝着有枪声的方向走就没错,廖耀湘兵团的兵团部就是被东野第3纵队的一支小部队打掉的。
正是因为有了机动性上的差异,在同一个时空内,解放军能更快地集结,也能更快地分散,较强的机动性实际上是解放军作战力量的倍增器,使得其在总兵力、火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可用的兵力、火力指数却并不低,尤其但国军在这方面表现很差的,两军在总体上的数量、火力差距就会被缩小,甚至逆转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很多人污蔑说志愿军在战争中使用人海战术。
▲38军强行军穿插到美军后方
实际上以总的兵力对比来看,志愿军并没有那么大的兵力优势,而由于美国联军的空军限制了志愿军在白天的机动,后者的陆军又基本能实现汽车行军,其实际上在一线的战斗中是反倒能用上比我们更多的兵力,再加上武器上的差距,我们在不少战斗中是火力、兵力都处于劣势的。
打个比方说,运动战时期志愿军1个步兵军约5万人,美军1个步兵师约2万人。单纯以兵力看,是我方占优势,但打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美军不仅自身机动能力强,它还可以限制我方的机动,使得我方并不能投入全部的力量。
假如双方在A地区交战,几万人的兵力不可能都在一线。美军可以凭借空军压制志愿军后续部队的机动,其重火力可以实施拦阻射击,阻隔志愿军援兵与前线的输送通道。而美军在己方战线内的运兵是完全不受威胁的,其使用汽车运兵,兵员体力能得到休整,汽车还能携带大量弹药、粮食等补给品,利于持久作战。
这样美军在一线反倒会形成兵力优势,至于火力优势就更强了。
我方援军通过美军火力拦阻,徒步行军抵达前线后往往损失已经不小,且体力消耗很大,而且徒步单兵无法携带更多粮食、弹药,仅能在兵员和单兵火力上得到补充,到一线作战中还是会处于兵员、火力的劣势。
所以志愿军不少战例都是我方阵地上没多少兵了,而美军则是人海一样蜂拥而来,其实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体现。
▲比如《英雄儿女》阵地上只剩王成1人
这种情况其实十分常见
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想要全歼美军团以上建制部队是很难的。因为即便以优势兵力将其包围后,美军通过空军和重火力照样可以建立火力墙,而其援军乘车机动集结快、抵达战区也快,打破包围圈后,其乘车撤退速度也快,我以轻步兵就很难围攻得手。
但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美国空军及重炮在白天的威胁大,那我们的进攻就选在晚上进行,都是一个脑袋两双眼睛,志愿军在晚上不比美军看得更远,但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大部队白天没法机动啊!你不动起来的话,只能是被动地被不断杀伤,那仗还怎么打?
所以美军通常是白天动作大,志愿军则是晚上机动到预定区域然后进行作战。
当然,作战不能太死板。志愿军原则上是夜间行动,但也要求在白天有机会时要敢于行动。第二次战役中,113师就大胆在白天行动,14小时内突击前进了72.5公里,成功卡位到了三所里。
要知道这72.5公里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沿途是山路,还要一边打仗一边行军。就这样,整个师的部队,包括女兵在14小时内硬是机动突击了那么远,成为了第二次战役西线大胜的关键。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志愿军很伟大,因为他们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一支军队了,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顶着飞机大炮,跑赢了汽车轮子,实在是不敢想象。当然了,人不是神,虽说两条腿跑赢了汽车轮子,但在通常条件下还是有汽车行军最好。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会想,当时别说志愿军对美军有那种制空权、火力和机动力的绝对优势了,就是双方所拥有的这些是均衡的,那么像第二次战役那种,美军的这个第8集团军怕是连人都走不脱了。
其实摆脱徒步行军,使得部队乘车机动是大趋势,但这是建立在有一定国力和工业基础之上的。
抗美援朝战争就当时来讲是一次现代化战争,我军全体系、成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摩托化部队都开始建设了起来。
但解放军规模很大,此后直到上世纪末,尽管摩托化基本是实现了,但机械化的比例还不算很高。
而我们再看看当时的美军呢?
美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受创很大,此后十余年时间中都在潜心“修炼”。其在上世纪80年代将“假想敌”对抗模式普遍引入部队对抗中,对美军在非战争状态下战斗力的保持和提升裨益很大。
就陆军来说,欧文堡基地内常设假想敌部队大。整建制陆军单位投入到欧文堡战区,然后跟这里的假想敌部队进行各种高难度“切磋”,使得美军在国内部署时也能“动”起来,“战”起来。
而凭借美国庞大的运力,美军可以实现成建制轻装部队的全球航空投送以及重装部队的海上投送,具备极强的战略机动能力。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美军进行了大范围的动员和跨半球兵力投送,在5个月时间中将50余万军人及1000余万吨物资投送到了战区。
很多人觉得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打得很漂亮,但就这个投送能力来说,其实是更吓人的。
美军可以在5个月内将这么多军队和物资投送到半个地球之外的海湾战区,我们当时就是将这些军队和物资投送到边境地区,其实都很难做到。
这是战略投送或机动能力,此外在战区还涉及战役机动能力,一支军队想要具备强悍的战略机动和战役机动能力,是对整个国家能力的一次大考验。
当时间进入到2014年,轰轰烈烈的朱日和合成旅级对抗演习拉开了帷幕。
我们有朱日和这样大型的训练基地,也有专业化蓝军,同时这个对抗不仅仅是军事对抗,更是对参演部队全要素的一个考验。
其中首先考验的就是部队的远程投送和机动能力,你这一个旅的部队可以通过航空运输投送部分指挥人员或技术保障人员,重装通过铁路投送,轮式部队则以公路机动为主,在规定时限内抵达演习区域,距离基本都是上千公里。
然后是全旅部队整建制进行几百公里的战场机动行军,还要抽出其中的一些建制部队进行全装10公路徒步行军,考验其在不依托车辆情况下的机动能力。
完成了这些,再与专业化蓝军进行模拟对抗。这是一个从战略机动到战役机动,再到战场对抗的完整环节。
同时也模拟了战争状态下,整建制部队到陌生战区,立即就能交战的这么一个情况。
此后历年的朱日和军演基本就是这个流程,表面上看很简单,但实际上全世界能这么做,也这么做得起的军队只有中美两家。
而中美两军的情况有不同,美军现在侧重的是全球的战略投送,如2020年春如果疫情不爆发的话,美军就会演练向欧洲大规模投送重装部队的科目。
中国军队现阶段虽然在对外投送能力上有了很大提升,但主要还是搞国内的全疆域机动,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就能看到“全域作战”的字眼。
其实这个很有意义,“全域作战”就意味着东部战区的部队可以投送到西部战区作战,西部战区部队也可以投送到东部战区作战,如果某一方向发生战事,在短时间内就能集结更多兵力可用。
▲截图来自央视军事
当然,想具备这个能力是不简单的,首先是本部队的武器装备体系要具备进攻性,然后要依托全国发达的铁路、公路网络,以及必要情况下的航空运输,最后你还得调度好这个体系,使其发挥作用。能盘活这盘棋,意义是很大的。
打个比方原先有100万陆军,但大多是守备性的,这时候你可能集中到某一个方向的就只有30万人,而且守备军到其他战区适应的时间要很长;但现在100万陆军减少到了80万,却都具备全域机动作战能力,那么在一个方向上就可能集中40万甚至50万人来作战,而且抵达即可作战。
这样陆军的总兵力少了,但能集中来作战的兵力反而多了。反过来说,若部队都具备这个能力,那么总兵力就可以适度削减。
最近央视的《军事报道》节目有一则新闻是空降兵某旅利用民航客机、铁路运输,在几小时内就将部队整建制投送到了上千公里外的高原区域。
而与此同时,第76集团军某重装旅也通过平板车输送,将履带重型部队投送到位。
经过了前些年的演练,类似这种投送我们已经可以做到轻车熟路,而且部队抵达预定位置后,可以迅速编组,形成战斗力。
这样非常快就能投送进攻性部队到预定区域,其带来的威慑效果是非常大的,因为你这边到位了,对方却未必能到位,谈判的时候就会更有底气。
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陆军,其总兵力现在有115万人之众,但绝大多数部队的机动能力很差,从而不得不采取了重兵集团前置部署的策略。
可重兵前置也并不意味着其所有兵力都在第一线,受限于其整师、整旅建制的战役投送能力也很差,在对方重装部队已经到位的情况下,原本距离较近的印军重兵集团反倒还不能将自己的部队投送到预定位置。
这种机动性上的差异就使得印度军队的总体兵力虽然多,但真到用的时候,反而集结不起来,机动不起来。上百万的大军反倒如同一条半死的蛇一样,看起来瘆人,但却没了咬人的后劲。
所以有时候看兵力对比是一回事,再仔细想想,看看其能机动起来的力量,其实又是另外一回事。机动能力较强的话,总兵力少反倒容易实现兵力优势,因为人家都能“动”起来,打得动、追得狠,你这边都集合不起来人,在快节奏的现代战争中不就等着被动挨打了吗?
如果不想被动挨打,一方面只能老老实实提升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就只能是安生下来了。
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是军武设计轻武器系列T恤。根据”对狙么?我 40 火”、”六根清净贫铀弹,一息三干六百转,大慈大悲渡世人”等梗加以二次创作设计而来。军迷一眼懂!进入六月,天气也热了起来,适合复天的清凉运动裤、短袖该走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