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技术的道德困境

民用无人驾驶技术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其兴起和广泛使用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但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它也诱发了一系列与道德相关的问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伦理隐忧。无人驾驶正在成为科技领域又一发展趋势,包括 Google、特斯拉、Uber、百度以及奔驰、宝马在内的传统车企已经投入巨资研发相关技术,而伴随这一技术的道德伦理选择也一直受到热议。

生与死的抉择

有一个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问题,提问者假设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遇到突发状况,假定有两种方案:一是无论刹车与否,保持方向会导致车外 3 人死亡;二是拐弯会撞到护栏导致车内 1 人死亡。无论选择哪个方案,也就引出了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困境该如何解决?不过很遗憾,似乎还未有关于这个问题合适的答案。

MIT 的“道德机器”

无人驾驶技术的道德困境_第1张图片
无人驾驶技术的道德困境_第2张图片

麻省理工学院已经上线一个名为“道德机器”的网站,网站的功能很简单,就是以问卷的形式面向大众收集情境选择的数据。例如,面对不可避免的事故,选择撞向人还是动物?选择罪犯还是普通人?这些数以万计的选择,将通过后台被MIT的研究团队采集,为未来机器智能平台(如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伦理问题提供参考。

电车问题

是不是似曾相识?其实,这个问题和著名悖论之一“电车难题”一脉相承。“电车难题”于1967年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大概内容如下。

“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操作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如何选择?”

这时,你面临两个选择:

1.不作为,任由电车碾死被绑住的五个人。

2.扳动转换器,电车会碾死另外一个人,五个人会得救。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非常复杂的问题,就和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要面对的问题一样。MIT的做法是,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地站在无人驾驶汽车AI的位置上,为一些突发状况做出决策。这些极端情况的发生概率极低,甚至一生之中都不会遇见,但至今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MIT给出的模拟情境中,用户将面对一系列极端场景。究竟一个人的生命,与一只动物的生命孰轻孰重?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呢?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呢?抑或是,究竟应该径直撞死两个犯罪分子和两个无辜路人,还是冲下悬崖放弃驾驶员与三个无辜乘客的生命?

背后的伦理风险

毫无疑问,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概率,并拯救更多生命。但随着无人驾驶应用的普及,总有一天会陷入诸如上述的伦理困局,汽车的智能决策系统需要对一小部分人的意外负责,而在这之前,做这件事的一直都是人类自己。

MIT的实验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思考,但也有评论指责其过分消费“伦理”,造成了逻辑漏洞。因为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对不同行人的长幼、身份、社会地位等标签的认知基础上的,严肃而不太恰当地说,如果研究数据将拯救性命的优先级排序为精英>普通职员>退休员工>一只狗,难道真的可以以此指导无人驾驶车的伦理决策吗?

有媒体认为,这种决策思路建立在了自动驾驶对人类有某种认知的前提下,但至少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并不会达到这种水平。例如,如果质疑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高于其他人,那么前提是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辨别哪个人具有更高价值。

此前也有车厂提出比较鲜明的观点,据雷锋网了解,去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某高管在面对“电车难题”时对媒体表示,“奔驰自动驾驶汽车未来会致力于保护车内乘客的生命,必要时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戴姆勒随后出面否认了这一说法,但这却成为车厂无法逃避的问题:如果用户发现你的自动驾驶汽车程序,编写的是一段保护“横穿马路”行人的代码,他还会为你的产品买单吗?

《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报告也显示,即便有明确的规则出台,指导无人驾驶汽车在事故面前决策,也不会改变用户目前不信任的想法。如果“总会有人牺牲”,将这个选择权交由机器,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可能导致人们拒绝购买自动驾驶汽车。当然,长期来看,非自动驾驶会导致更多的死亡,可人们宁肯将选择权交给自己。

不同的选择

面对无人驾驶汽车遭遇的道德困境,不同价值立场的人会作出相异的抉择。功利主义者认为,根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设计者应当考虑哪一种选择能带来最大利益或产生更小的伤害,“按照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按照这一原则,在不明确潜在的被撞者身份的情况下,汽车应朝人数较少的一边行驶。这样做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能减少行为导致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责任。显然,该选择有悖于康德等义务论者的立场。在康德看来,人是目的性存在。“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意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面对抉择时,义务论者和功利主义者完全倚重于行为目的或行为后果,给出针锋相对的答案,各执一词。

参考资料

  1. 当人工智能遇上“伦理”,无人驾驶汽车如何面对死亡?
  2. 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困境
  3. 谢惠媛 . 民用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反思[ J] . 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2017( 9)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人驾驶技术的道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