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微博后,我们不难发现,从作息、饮食到个性,两个人几乎是截然相反的。
一个早睡早起,一个夜猫子。 一个无辣不欢,一个饮食清淡。 一个最好不动,一个热爱运动。
用孙俪的家乡话来说,就是完全“不搭嘎”的两人。
这种差异,在恋爱时常被认为是“不合适”的重要原因。
很多老人都会建议,找另一半的时候,最好挑相似的,如果某些方面有差异,也最好是挑比较互补的。
相似有时确实可以避免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恰好遇到一个相似或互补的另一半。况且,再合适两个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差异。
与其想着一劳永逸规避问题,倒不如学着如何处理差异。
书单君今天要分享的这本《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就是一本应对差异的不二之选。
本书的作者,是研究亲密关系的心理学博士约翰威尔伍德。
在他看来,世间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关系,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处理爱情中的差异与问题,可以营造出完美的爱。
亲密关系其实很像探险——都是走向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而且前者可能更危险,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索引与地图,只能凭靠直觉往前走。
在最初恋爱时,很多人都觉得彼此非常契合:
日程总能协调一致,饮食上的口味也很类似,甚至连业余爱好都不谋而合......
但往往,这种想法都是建立在误解之上的。很多时候,仅仅是双方或其中一方,为了维持关系而做出了妥协。
试想,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时刻:自己已经困到不行,但恋人还想看电影,就忍着困意陪对方一起看。
而在日积月累的相处后,彼此的亲密程度与信任日渐加深,就开始自然而然卸下“伪装”,不再刻意迁就对方。
这时,真正的差异才一点点显露出来。
因此,才有不少人调侃,自己婚后才发现另一半的“真面目”。
当然,这一切并非“骗局”,也绝不是换一个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人与人,本就是千差万别的,比起相似来,差异才是常态。
影响一个人的因素太繁杂了,从小所生长的环境、与家人的关系、接受的教育......
就连双胞胎都会性格各异,更何况是成长背景不同的恋人呢?
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般,这世上也没有绝对一致的伴侣。
豆瓣上有位博主,在结婚前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
他们在音乐、电影、服装方面的审美都出奇一致,聊天时也十分有默契,有时对方前半句话还没说完,对方就能猜到后半句。
但婚后一年,他们才发现,彼此有很多不同:
两人年龄差比较大,在相处习惯上,一方希望时时刻刻黏在一起,另一方则希望可以有更多自己的空间。
生活细节上,两个人对空调的要求也不一样,一个无法接受21度以上,另一个则希望空调不要低于26度。
对于这一点,约翰威尔伍德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你永远无法期待别人步调与你一致,你无可避免会和所爱的人不同步,因为你们一直在不同的时间,想从彼此身上或从生活中获得不同的事物”。
相似是偶然,差异是常态,认识到这点,可以减少很多烦恼。
停止改变对方,学会自我负责
有些人在感情中会有一种“强迫症”,一旦发现彼此有差异——哪怕这个差异并没有对生活造成伤害,第一反应都是,一定要做出改变。
通常情况下,他们都认为对方要做出改变,否则就是不够爱自己。
抱着“只要对方做到了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我就会很幸福”的想法,而放弃了自我负责。
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需求,也没有一段关系,不需要自我负责。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我们也许现在想要亲近,于是情人挨近我们,不久我们可能又想要有自我空间。我们连自己每个时刻想要什么、内在发生了什么事都弄不清楚,而且心意还在不断改变。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怎能期望另一个人与我们步调永远一致,尤其是他人只能根据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节奏、需要来行事?”
这些所谓的期望,看似是为两人的关系增加了改进空间,但大多数时间,都会适得其反。
一是会让自己“怨念”深重,二是会给对方带来莫大的压力,让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约翰威尔伍德在《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中提到:“在两人关系中,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可能有时你并没开口,但对方就是能感受到压力。
书单君有位朋友,结婚五年间,数度想要离婚,击垮她的并非什么大事,而是一些细节。
比如进门的时候,她希望对方热心地迎接她,而不是在房间里,淡淡地打一声招呼。
她无论做什么都希望有人陪着,但老公却希望有更多自己的空间。
有一次,他们爆发了剧烈地争吵。
对方说:“我的家庭氛围比较冷漠,没法像你一样,这么外放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的要求,有时会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一样。”
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提要求,却给对方造成了莫大的压力。
之后她就调整状态,回家以后,会主动进房间看看老公在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对方打招呼,也不再像之前那么一直黏着他了。
时间长了以后,老公反而愿意靠近她,花更多时间陪她,她想要离婚的念头,也因此彻底打消了。
这件事中有趣的一点是,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学会自我负责时,对方反而也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彼此的关系也会更好。
如何处理具体的差异?
没有人在一起是为了分开,但有时,彼此间的差异与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让两人越走越远。
而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把影响降到最低。
书单君结合《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这本书,总结了几点处理差异的建议:
第一,在必要的方面,做出妥协。
在婚姻里,两个人往往是一个整体,比起“你我”,更多的是“我们”。
所以做决定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而是要思考,怎么做才能够让两人的生活状态更好。为了实现这一点,有时妥协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定居某个城市,就需要做出不小的妥协,可能需要其中一方放弃还不错的工作机会,或是远离家人。
最后的决定,看似是其中一方牺牲小,获益更多,但我们心里要清楚,这并不是单纯为了某一方,而是为了彼此能更好地在一起。
第二,在不必要的方面,求同存异。
两人之间的差异如果影响不大,那么就没必要改变,做到“求同存异”就足够了。
比如Papi酱习惯早睡早起,但老公是编剧,觉得夜里更适合创作,就经常晚睡晚起。他们并没有要求对方改变习惯,而是在双方都醒着的时间里,一起聊聊天,交换一下每天的趣事,也交流一下感情。
第三,以“过去式”处理旧决定。
真正好的关系,做的“妥协”一定是心甘情愿的,过去就是过去了,不能变成谈判的筹码。
翻旧帐是非常伤感情的,面对差异不能像在竞赛一样说:“上一次我都为你改了,这次就不能换你为我改一下吗?”
这样的改变是带有怨气的,不是心甘情愿付出,而是带有攻击的,短期可能会帮你取得“胜利”,但长期来看,无异于定时炸弹。
比如在孙俪与邓超的关系中,显然是邓超做出了更多调整,他换了城市,调整了作息和生活方式,但他显然并没有任何怨气,而是乐在其中,甚至还在老婆的微博下评论“你改变了我的内心,我改变了你的容貌”秀了一把恩爱。
最后,书单君想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差异都能够,或者说值得去解决。
当你的努力,大于这段关系所能带给你的成长时,离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两个人决定在一起时,常常是因为有共同之处。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相似的人千千万,又为什么非要选中那个特定的人呢?
正是面对差异时的包容,让两人的感情更加独一无二,就像小王子所说,他的玫瑰或许并不特别,但他花在玫瑰身上的时间,使它变得特别。
关于恋人间的磨合,小说《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有一段浪漫地描述:
“爱上一个人就像搬进一座房子,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陶醉于拥有它的每一个清晨,就好像害怕有人突然冲进房门指出这是个错误,你根本不该住得这么好。
但经年累月,房子的外墙开始陈旧,木板七翘八裂,你会因为它本该完美的不完美,而渐渐不再那么爱它。
然后你渐渐谙熟所有的破绽和瑕疵。天冷的时候,如何避免钥匙卡在锁孔里;哪块地板踩上去的时候容易弯曲;怎么打开一扇橱门,又恰好可以不让它嘎吱作响。”
这是差异馈赠给爱人们的礼物,或许我们永远没法拥有完美的关系,但彼此面对差异时不退缩的爱,永远可贵。
主笔 | 邹雨编辑 | 燕妮
图源 | 《丈夫得了抑郁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彼此的包容,会让感情更加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