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大年三十,即将迎来鸡年,希望自己能在新的一年读更多的书,新年更上一层楼,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是本周读完的一本书,祝各位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新春快乐!鸡年大吉!
干货输出
Day1
- 导语
“精进”来源佛教,意为“努力向善向上”。
- 如何对待时间
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了十条对待时间的建议:
(1)生活在当下
(2)严肃地对待时间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7)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9)视未来在于当下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斯坦福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划分了不同时间视角的人,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持有不同态度:
(1)积极过去视角——以积极心态往回看,对现在拥有的怀有感恩,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消极过去视角——以消极心态看待过去,往往会陷入伤害和负面经历的回忆中
(3)享乐主义视角——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想要尽情享受当下
(4)宿命论视角——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
(5)未来视角——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未来目标,当下幸福感并不高
五种视角各有利弊,津巴多建议我们要采用混合折中的方法来使用,多采用积极过去、享乐主义和未来视角,并在这三者之中找到平衡,根据不同的场景加以灵活选择,如在工作中采用未来视角,在生活上采用享乐视角,和家人相处则采用积极过去视角。 - 树立自己的目标
作者采铜结合自身经验,建议将5年时间设为一个目标的阶段。
两个处理方式:
-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比如计划自己未来5年的职位,不要泛泛空谈“比现在更好”,而是要细化,比如“要在世界500强公司做到管理层,薪水要比现在高两倍”
- 降低近期未来中“非期望行为”的便利,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比如,把自己的手机微信退出,关闭朋友圈,避免自己时不时就要看看手机消息的坏毛病。即便是最后可能又会再次打开、登录,但因为中间流程的繁琐,增加了挑战的难度,也便增加了专注的可能性。
- 注重积累
选择那些能够产生积累效应的事。 物理学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而我们在完成一件事后获得的收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半衰期就是完成这件事带来的收益的持续时间长短。半衰期长,指它带来的效益时间长;半衰期短,指它带来的效益时间短。采铜定律建议我们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
- 时间节奏和质量
时间不需要管理,也无法管理,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走出时间管理的误区,转变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质量,把握时间的节奏。
使用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相反,应该合理分配时间,在生活的时候放慢时间,尽情体会时间的流逝;在工作的时候加快效率,完成工作。松弛有度。 时间的快慢决定了时间的节奏,利用时间的深浅决定了时间的质量。要想实现时间的深度,作者建议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在闲暇的时候,专心投入自己的爱好,实现对时间的高质量利用。
- 最优选择
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了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了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就反映了他有一个怎样的格局。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他们如何做出选择。采铜提出了4个层次的格局:
- 零度格局——没有目标,只是追求当下的潮流
- 一度格局——只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二度格局——毕生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 三度格局——以改进社会,增强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我们可以在现有格局之上,前进一步,稍微地要求高一点,往上走一点,这样我们也许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明确了自己的最高目标之后,要勇于说不,选择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避免浪费时间。
Day2
- 逃离隐含假设
我们常常陷入选择的困境,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客观事实,还有各种惯性思维背后的隐含假设。常见的四种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漫长、设定好的比赛项目,获胜者寥寥无几
(2)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3)僵固型心智:认为自己天赋不够,智商平平,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4)零和博弈:很少思考双赢的方案,总想着从别人那里夺取利益
面对隐含假设,采铜提出了三种思维框架来寻找新的可能性:
(1)目标闲置。不妨把我们面临的问题暂时放一放,用其他思路去思考,重组时间,让我们的时间更加灵活。
(2)能力嫁接。努力发现可选择事物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各种方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用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去助力我们新任务的解决。
(3)特性改造。不妨把被动的的”消费型兴趣“改造成主动的”生产型兴趣“,同时对我们的工作做出创造性的改造,让我们在工作中获得乐趣。 - 精细思考,优中选优
现代人的痛苦之一是面对众多的选择,却无从下手。我们可以通过精细化思考的基本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介绍了维度分析法。以选择工作机会为例:
第一步,思考根本性问题。即为什么要工作,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第二步,找特性列因素。找出工作的所有特性,列举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比如收入、发展机会、工作地点等。
第三步,进行筛选赋值。在例举的这些因素中进行筛选,赋予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最后,汇总选择。汇总分数做出精准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景,尤其是对于感情喜好比较强烈的情况,或者是复杂度较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考虑拇指法则。拇指法则是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
- 选择并非一成不变
人生就是一个持续选择的过程。我们做出的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针对人生的变化,对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重新选择并不意味着重新开始。我们也许会做出错误选择,并为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不断选择,这是人生的常态。
- 开始就好,即刻行动
种一棵苹果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 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我们不能够沉浸在过去付出努力的回忆之中,而是要真诚地接受反馈,开始修正自己的作品。
- 分解任务
在切换不同类型的任务时,会产生转化损耗。选择恰当的中断点,就成为了多任务工作的重点,而多任务切换,则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 三明治模型
为了更好选择中断点,作者采铜提出了一个任务分解的三明治模型。中间是最棘手最困难的部分,即“核心思考区”,其他外层部分是“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性动作区”。当我们进行任务切换时,万不可把切换的中断点选择在“核心思考区”,而是应该选择在三明治模型的其他不重要部分——操作性动作区间或支持性思考区间。
例如当我们要制作一个ppt展示文件时,第一步应该是构想整个ppt的框架,这是我们要进行的核心思考区。此时,我们需要非常的专注,不能够随意地中断。等完成这一个部分,开始寻找素材,填充具体内容的时候,我们便进入了支持性思考区和操作动作区,这个时候我们并不介意被打断,因为我们知道,此时中断造成的损耗并不大。- 图层工作法
作者采铜还向我们介绍了图层工作法。它可以更好地避免任务切换造成的损耗。图层工作法提出,我们可以根据任务认知类型的不同,将不同任务的相同部分集中起来一起完成。就像在photoshop里一样,在每一个图层处理同一性质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注意力,减少不同性质工作之间切换造成的损耗。“图层工作法”是完成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是有效的战术,对于习惯制造简单产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力的一架梯子。
Day3
- 反思复盘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反思,积累的经验才能够指导实践。
采铜建议我们可以在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等方面来反思项目的实践过程。此外还应注意3个关键点:
(1)反思要及时
(2)要弄清楚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关键点、推动点、阻力点)
(3)注意意外事件 - 自我提问
《维特根斯坦传》中记录来这个伟大的哲学家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如果撒谎对自己有利,为什么要说实话?”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向自己提问是每个学习者最应该学会的技能,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探索会成为我们自我学习的驱动力。
一般的学习过程分为:- 制定计划
- 实施学习
- 回顾整理
但这样我们的角色相当被动,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和“搬运者”,从问题出发的构建式学习方法更胜一筹。
- 构建式学习法
即提问者学习从困惑出发,主动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丰富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不妨多思考几个问题:
(1)我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2)我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有什么补充?
(3)还有哪些是未知的,我要学习?
(4)有哪些问题我要长久关注,以此实现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 - 深入解码
一般不外乎三个层次:
- 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
- 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
- 是怎么构成的?效果如何实现?
高层次的解码工作,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具备“作家视角”,在观影时具备“导演视角”。深层次处理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解码”工作,它更为主动和主观,更深入事物的肌理。
如何做一个高层次的“解码者”?作者采铜指出了3条解码的入口:
(1)不只是找结论,还要找过程
(2)不只是做归纳,还要做延展(即考虑在另一个情境当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
(3)不只是比较相同之处,还要比较不同之处 - 实践出真知
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不是取决于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调用多少知识,让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行动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采铜建议我们尝试一下三种方法进行知识操练:- 写作式操练
这让我想到阅读之后写读书笔记大抵如此
- 游戏式操练
这让我想到了在开心词场背单词,闯关模式,就像玩游戏一样
- 设计式操练(针对某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好像大学时候很多实验都是这种设计式操练的模式
- 知识融汇贯通
采铜介绍了3中知识融合的方式:
(1)迁移被誉为药物代谢之父的伯纳德·布罗迪在寻找治疗疟疾药物的研究中,将自己以前学过的染料知识运用到药物测定之中,引发了药理学的革命。在实践领域,要尝试融汇贯通,将一个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
(2)印证
不同领域的知识自有其相似的原理,它们会在完全不同的领域相互印证融合。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充分积累素材,广泛涉猎,就能在不同知识之间发现相互印证的部分。
(3)互补
将知识相互融合的关键,是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互不相关的知识背后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隐含关系。
- 简化大脑
当今社会中我们拥有的最宝贵财富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李笑来)。因此,我们的大脑需要简化:接受的信息要简化、输出的信息要简化、一直在思考的信息更要简化。
- 如何简化信息源
(1)选择可信赖的信息源,选择专业、“有品味”的信息源头
(2)不盲目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3)更加重视思考的基础材料:事实(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评论)
(4)尝试定期闭关,以屏蔽外界纷扰- 如何做出简洁反馈
(1)在了解的基础上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2)基于深入的了解,把信息压缩起来,表达出更多的内涵
(3)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模式,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结,并压缩归并
Day4
- 让潜意识帮你工作
《创意的生成》一书提出了借用“潜意识”工作的方法:
(1)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资料,开始构造初始创意;
(3)中断有意识的思考,开始借用潜意识思考;
(4)等待潜意识”灵光“杂现
(5)改造这个灵感,使之切实可用我们可以利用洗澡、散步、坐车等”暗时间“进行潜意识思考。
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轨迹会让人灵感枯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混乱、随机或意外的事件引入生活,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当然,这种杂乱和混乱是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可以和有序的工作结合起来,比如,改变上下班的路线,尝试和不同的同事共进午餐等。 - 图形化思考
常见的图示类型有流程图和结构图,见下图:
- 周密思维的工具
为了实现思考的“周密”,作者采铜介绍了思维的工具:“矩阵”和“清单”
- 矩阵思考法
把你所思考的几种事物的特点或维度,填充到一个个的表格里进行组合比较,分析比较哪种结果会更有利于周密思考。代表性的表格形式是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维基发明的“形态分析表格”,其具体过程如下:
(1)抽象出尽可能多而完整的维度
(2)对每个维度进行取反、细分,构成维度矩阵
(3)在维度矩阵中根据不同维度表现值进行组合,比较各个组合的优劣- 清单穷举法
利用穷举的方法来扩展思维。列举清单的时候不要带有批判的眼光,宁愿把清单列举到冗杂,以免遗漏;然后将重复的选项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的精华。
- 努力需要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才能”是自发地重复出现并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者行为模式。部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才能”是“每个人普遍具有的、可以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且频繁使用,我们就可以达到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但“努力”并不是简单的用力、使劲,也不只是意志的较量,它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性活动。它的策略性体现在我们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试等多方面。换句话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也是需要学习的。
- 发展优势才能
“努力”的策略性要求我们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采铜提醒我们“木桶理论”最初是用来跟团队管理做类比的,它的使用场景是团队。决定一个团队绩效的,往往是最弱的那个成员负责的部分取得的成绩。具体到个人,面面俱到、无一专精的“全面”并没有意义,而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的发展却至关重要。
发展一种才能时,会先后进入三个阶段:
- 缓慢起步期
- 快速上升期
- 高原期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够专注,我们很可能永远停留在缓慢起步期,大多数人在这个阶段就死掉了,一部分人到达了快速上升期,只有极少数专注的人到达了高原期,可以一览众山小。
至于我们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采铜提醒我们,一种解决方法是:寻找并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这让我们终生收益。
- 追求极致不苟且
追求极致是态度,但是人不可能事事尽善尽美,努力的首要秘笈在于“舍弃”:
- 选取一件对你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竭尽所能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
- 其余次要的事情,用合格的标准完成就够了
- 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则能不做就不做
此外,我们在专注自己专业的同时,不妨拿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广泛涉猎,捕捉未来的发展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Day5
- 设计挑战自己
总在自己的舒适区徘徊,绝对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具体到学习这件事上,我们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提取强度”来测试自己,刻意增加难度,给自己增加一点障碍,比如学完一个知识点,过一段时间再做相应的练习,而不是立刻做。
- 用兴趣坚持到底
用“兴趣”去驱动坚持更有效。一件事能吸引你坚持下去,一定是因为它给你带来丰盈感和满足感。如果坚持得很痛苦,你所坚持的往往不是对的事情。
如果你说自己有很多兴趣或者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哪个才是你真正的兴趣,采铜建议有三种解决方案以改变这样的局面:
- 不再执着于兴趣
不妨先努力做事,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有了乐趣,你自然会喜欢上这件事。
- “浸润式”投入
让自己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用温暖的情感,良好的心理体验、理性的思维去体会这件事的魅力。
- 持续互动
把单向的信息转变为双向的信息演绎,将被动转化为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做这件事,从而产生持续的乐趣。
- 做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最关键的是要从被动学习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进而从学习者转变为探索者。本书给大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资源
学校的资源不仅仅指它所提供给你的课程和学分,还包括图书馆、老师、学长学姐等社交圈。
(2)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
(3)评估自己的智力资产价值
我们可以把实用类的书籍看作工具,把素养类的书,比如科学、艺术、哲学、社科等知识看作原料,如果你只有工具而没有原料,怎么可能做出一桌美食呢?因此,我们要清楚自己缺乏的是哪类知识,实用类还是素养类?还是两者都要补充?
(4)以创造为目的
比如参加创意大赛、撰写研究论文、搞搞小发明等。 - 求解现实问题
进入社会,就如同进入了“荒野模式”,荒野求生模式要求我们,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探索,然后回归现实。作者提醒我们掌握以下要旨,以更好地求解现实问题:
- 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表述
要在对现实深入、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深究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定义。
- 完全独立的思考问题
遇到问题不妨先主动思考分析、提出假设,然后通过查询资料的方式探索论证。
- 继续思考
找到了相关联的知识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克服自己的认知偏见,在头脑中深入地思考,甚至和别人交流意见,实现对新信息的解读。
- 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和模型
- 修正理论
- 关注细节,通盘考虑
- 保持个性,与众不同
坚持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是坚持我们最好的竞争力。独特性意味着我们的形象、个性、知识、经验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是无法复制的,为这个世界的多元性增加了新的价值。
在被现实打磨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要捍卫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最好的竞争策略并不是怎么跟其他人激烈竞争,而是开创出一条独一无二、少有人走的路。
战略管理大师波特说过,“战略不是要你做的更好,而是要你做的不同。” - 全书总结
(1)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2)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最佳选项;
(3)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4)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5)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的帮助,突破大脑限制;
(6)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为一专多能的人;
(7)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结语
好啦,去奶奶家团年啦,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