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以为,其中肯定包含有精深的

声学研究或语言学研究,但如果剖析我的论文,你就会发现,其实我并没有发明任何新的理论,也没有在

声学和语言学做出任何实质性的突破。我的论文的特点在于,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声学和语言学,也加入了

跨领域的新技术,包括统计学、信号处理以及模式识别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结合体。这样的一个实事求是的

创新才能更快得到应用。今天,全球的语音识别系统大都是在我的论文所奠定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的热门产品,从 iPod Xbox ,没有一个不是跨领域合成的结晶。这些趋势在未来只会更加明显。

例如,未来的医学突破很可能是生物科学家、基因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合作进行理论研究,并在医药学、

化学、临床实验等领域的配合下所获得的科技成果。

而且,这不仅仅是发展高科技的有效方法。今天,做市场工作的人也需要懂相当的数学知识,搞文学

研究的也需要会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学术搜索),律师行业则需要驾驭超大规模的数据库,同时

需要具备计算机取证等相关知识(因为有了电脑,证据比以前多太多了)。

总之,未来的工作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实践,需要快速进入并掌控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跨领域

的综合性人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认真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 —— 但过于钻牛角尖可能会失

去创新实践的机会。将不同专业最新的思想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

成长空间的机会。 21 世纪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对某个专业领域拥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兼顾相关领域发

展,善于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人才。如果你在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必为此过分着急,而你

可以把你的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你的爱好中的 跨领域 机会。

4 .三商( IQ + EQ + SQ )兼高者

不少学生认为,著名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 成绩决定一切 ,能否进入一流公司只取决于你来自什么

学校,排名第几。当然,一般说来,来自于名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

一定如此。在我接触的许多优秀员工中,有不少人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根据《隔壁的

百万富翁》一书的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大学成绩只有 2.9 3 分相当于乙等, 2 分相当于丙等),

并不是非常突出。

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 IQ )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 IQ )、

情商( EQ )、灵商( SQ )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也就是说, 21 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

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 高智商( 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时间、跨领域思考都是 二十一世纪 高智商的代表。

2. 高情商( EQ, Emotional Quotient ):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

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 9 倍。

3. 高灵商( SQ, Spiritual Quotient ):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

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和一位中国大学副校长讨论学校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学校的

职责在于培养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认为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好人品

就是 灵商 ,团队精神就是 情商 。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

四年。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畸形 人才。最新的

耶鲁大学的 彩虹计划 也证明了用情商测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比用高考成绩( SAT )预测的效果好两

倍。在 彩虹计划 中,耶鲁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 你来到一个酒会,如何认识

新朋友? 你需要搬家,如何说服你的朋友帮助你? ,还有识别人的感受、感觉、情绪等的能力。

所以,我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习等各种机会,培养自己在情商、体商和灵

商等方面的潜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5 .沟通合作者

托马斯 弗里德曼提出: “19 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 20 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

21 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 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

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所以,要成为 21 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印度著名企业 Wipro 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 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

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

到任何国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

的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上一节所讨论的 情商 其实就包括了沟通与合作能力。

21 世纪,我们需要的是 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 ,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因为跨领域

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

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

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

我以前就遇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时,公司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工程师,对公司有不少技术贡献,

一个人可以完成好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工作,所以公司过去一次次地提拔他,最后他成为公司惟一 高级副

总裁 级别的工程师。但他不愿意与人合作,对其他人不如自己的地方也极为不满。有一次,他将一封回给

另一位工程师的电子邮件同时抄送给各级主管经理和总裁,在那封邮件中,他历数了对方在工作中的失误

并严加指责,甚至使用了 愚蠢透顶 这样的字眼。这样的邮件在公司内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事们对他

不满,不再信任他,不愿意与他合作。公司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这种绝顶聪明,但缺乏合作意识,动辄

指责他人的 天才 在公司里造成的反面效应其实比他为公司做出的正面贡献大得多,这种人才绝对不适合

在一个 21 世纪的现代企业中工作。

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

单的方式表达。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

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我认识不少从事 企业架构设计师

Enterprise Architect 的工作的朋友。这个高薪的职位其实就是 能说会道的工程师 。有一位架构设

计师说: 会做工程师的人很多,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程师 —— 他能到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面前解释一种

新的技术,说明这技术对客户有哪些好处。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才那么抢手。

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

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在团队合作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很高。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曾在国内某大学开设一

门课程。开始时听课的学生很多,但后来他发现,有 30% 左右的学生自动退出了。他大惑不解,便在课程

结束后对退出课程的同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退出课程的原因竟然是:该课程的许

多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但学生们却对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显然,这

些学生并不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他们参加工作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如果能在

课堂上积累更多的团队合作经验,那对今后的工作该有多大的帮助呀!

6 .热爱工作者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

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

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

正喜欢这项工作。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

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 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 。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

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 —— 因为只有做

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

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 “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这

句话道出了 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的真谛。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

是拒绝了他。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 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

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

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

Google 的创始人谢尔盖 . 布林和拉里 . 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

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拉里: 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

谢尔盖: 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

后做出来的。

拉里: 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

谢尔盖: 我知道了。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

师。

拉里: 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

所以,这又是一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例子。

也许你认为,必须要做总裁、做科学家才会有激情,其实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