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意义

辩论其实是适合所有人的运动,黄执中、马薇薇等人的奇葩说带动了辩论的热潮,原来的辩论大神成为了全社会的“男神、女神”,很多人对辩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认为学会辩论就能够在社会上混的很好;也有不少人开始批判辩论,认为辩论就是“奇技淫巧”,更多的是“诡辩”和“扯淡”而没什么实际意义。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辩论并非奇技淫巧,而是有意义的。

每个人都会受到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甚至是肤色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合起来就是“立场”,立场会让我们活的更加轻松,更有目标和清晰的定位,但也会成为我们前进的桎梏,会让我们产生各种误区和盲区,也就无法全面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举两个最简单的栗子——“白左”和“日本右翼分子”,他们选择自己立场都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比如肤色、国籍、性别、经济政治利益等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然了,面对各种问题,我们也习惯说“要辩证的看”“要全面的看”“要一分为二的看”,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叫辩证、全面、一分为二,这些词只是他们在政治课本上学会了、背过的内容,怎么样才算做到,不知道,也不在乎。

辩论因为他本身的特殊性,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角度,你觉得“国家更应该支持自由市场”,但是抽辩题抽到了“国家更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那对不起,你就必须要去思考后者的合理性,并且看到前者的片面性。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逼迫自己拓宽视野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结果很美好,除了辩论,没有任何一项事情能帮你走过这段路,到达结果的彼岸。

所以说,开拓你的视野,逼着你往自己思维惯性的反面走,哪怕只有一步,也是辩论的意义所在。

更不要说,辩论还能帮助我们大大提升应变能力了。

其次,辩论无法让你活的更好,只能让你有更多的选择。

辩论更多的是让人们有一个平台在思想上进行交锋,进而磨练人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扫清人们心中的误区和盲区。

举个栗子,我曾经有幸听胡建彪师兄讲辩论,其中有句话给我感触很深,“辩论就是让人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反对的人乍一听,哎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就是没立场吗?你们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其实这就属于误会,我们很多时候都会不思考某句话或者某种行为的正确性,直接按照以往的惯性予以否定。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本身就是正确的啊,见了鬼说人话,那是作死,见了人说鬼话,那是欠抽,而且这句话不只正确,还不容易做到呢。

首先,你要明白谁是鬼谁是人,这就比较考验你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也考验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力;

其次,鬼话怎么说,人话又怎么讲,这就又要考察你的语言组织力,或者平素积累的厚度;

而即便是你能掌握分别与不同的人对话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做到在对待不同角色时进行快速转换和无缝对接,即快速切换自身角色和熟练掌握表达技能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外在的表现力,而一切的外在表现力都植根于内在的思考力和分析能力,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够轻易获得的,需要不断的练习。

很多人都说,“比起随波逐流,我更喜欢做自己”。其实这才是一种误导,做自己更像是拒绝尝试、否认不同的身份定位,而在现实社会,身份定位恰恰是我们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是父母也是子女,是下属也是领导,是亲属也是朋友,是网友也是现实朋友,我们的身份太多了,如何在不同的身份下对待他人就成了我们的命题,对女朋友肯定不能像对领导一样,对领导肯定不能跟对子女一样,对子女肯定不能跟对父母一样,不同的身份和角度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很多人没有能力去处理各种身份,当然也就没办法掌握更多的沟通技能了。

但是不是掌握了这些能力,就会过得更好呢?

不是的。对于所有人来说,辩论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很多人把辩论当做自己的目的,为了辩论而辩论,过于重视技巧和表达,却忽略了对于知识的把握和探索,更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任何工具都不会让人过得更好,人过得怎么样,关键在于你怎么用这些工具。

电可以拿来为人们带来光明,也可以做电椅;

水可以拿来为人们解除口渴,也可以当水刑;

同样的,如果我们为了辩论而辩论,就会忽略了辩论的真正意义,但是放眼望去,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何为辩论,反而是把它当做发泄情绪的工具,这是我毕业后很少参加、最近直接不再参加各种所谓的“辩论赛”的原因所在。

当然,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我的脑海中就有多种观点互相辩论,何须非跟别人一较长短呢?

日更打卡第十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辩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