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动”系列的第二部影片,《红海行动》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是来自气势磅礴的画面和扣人心铉、全程无尿点的情节,更来自那些无所不在的细节所散发的真实感。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片,也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拍摄的最写实的战争片。
大量晃动的第一人称视角,火光满天、硝烟弥漫的爆破轰炸,恐怖诡异、若隐若现的幽灵狙击手,被枪弹炮火蹂躏过的破败建筑物,身体撕裂、血流一地、痛苦挣扎和嘶喊的平民百姓。战争不是儿戏,没有为你疗伤的花瓶美女,没有子弹永远打不到的主角,没有透支后被激发变身的个人英雄,更不存在出门不带脑子的傻逼敌人,有的只是冰冷的子弹、不知道会落在哪里的炮火和阴险狡诈的敌人。这些所有的一切加起来,就是对战争本身的尊重。
两个多小时,眼睛湿润了好多次。看到破败的街头,看到眼神里充满惊恐的被困公民,看到被子弹和炮火撕碎的肉体和被烧焦的尸体,我的内心是觉得压抑的。情不自禁想起了09年7月在乌鲁木齐的往事。空旷寂寥的街道,黄晕的冷冷的路灯,呼啸而过的警车,远处灯火通明的医院大楼,响彻一整晚的警笛和救护车声音,打不通的手机和电话,被困在学校好几天的恐慌,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家里还是某个角落的胡思乱想,以及到处疯传的流言和人们互相戒备的眼神。有些感受,不经历是无法理解的。看到影片中被困住等待营救的眼神,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
巷战那一段,恐怖分子用枪指着孩子作威胁,逼迫无辜的平民穿戴遥控炸弹开车冲向政府军进行汽车炸弹袭击;初次在战场上看到被撕裂的手脚、被烧焦的胳膊和身子、满地泛着黑红色泽的血泊,机枪手也感到震撼和不知所措;当机枪扫过载满人质的车体,车内乱肢横飞,血肉模糊,看起来就像是一车的烂肉和破布;通信兵和敌人激战,神经紧张到感受不到疼痛,看到地上的指头才发现自己的手指被炸断了;被击穿左侧脸颊的石头,口腔破裂说不出话,用喉咙嘶吼着做最后拼命的反击;医疗兵在最后捡起敌人投进窗户的手雷准备反丢出去的时候,手臂被炸断。类似于这样的细节特写,总是能紧紧抓住人心,极端地渲染让人压抑到呼吸困难。激烈画面的背后,映射的是人性的挣扎。
想到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片子。主人公没有什么以一当十的超能力,就是在战争中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尽全力救人,一人救下了150+个战友,成就了传奇。这样的英雄才是真实的英雄,没有超能力,不能变身后一个人打一百个。
看完《红海行动》,老实说,我真说不上谁是主角,因为整个行动是团队的,每个人都不可或缺。队长杨锐,领导并指挥每一次行动,果断干练。狙击手顾顺,在制高点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敌人要害,压制敌人掩护队友。爆破手副队长徐宏,每次绝处逢生都靠他的爆破。观察员李懂,战场活地图,精确定位敌方狙击手和火力点,最后在战火中淬炼成长担负起狙击手角色。通信兵庄羽,没有他队员根本无法即时战术沟通,无法与主舰取得联系。医疗兵陆琛,作为兄弟们最后的生命守护神,犹如团战中的神助攻。机枪手佟莉和石头,绝对的团战主力和火力压制点。每一场战斗,无论是舰船战、巷战、狙击战、广场战还是沙漠战,全程充满了专业的军事手语和紧密的战术协作,每个人都是一个点,人狠话不多,独当一面。我觉得,导演是想告诉我们,在真实的战场上,子弹打不到的主角拯救世界这样的剧情根本不存在,扎实的作战能力和紧密的配合才是致胜的法宝。
比起正面刻画硬汉形象的手法,林超贤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画龙点睛,在枪林弹雨中细腻地照顾到每个人柔软的地方。有的人怕疼爱吃糖,有的人狂妄桀骜,有的人下意识躲子弹,有的人面对断肢血肉不知所措,有的人自我怀疑说自己不配当蛟龙。
莽汉也可以不畏死亡,但是,内心温柔而勇于赴死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看了不少炫技术、秀装备、吹人文关怀的美式大片,我时常想为什么我们拍不出那样凸显现我军现代化的影片,现在这个想法终于烟消云散了。
影片开头,小分队进入伊维亚国,乘坐悍马车队沿着街道行驶的画面,那感觉直逼《黑鹰坠落》。巷战中特战队员们所配备的枪支装备,主舰上数字化的指挥控制中心,还有冲向蓝天的无人机,信息化的感觉不比《变形金刚》系列差。特战队孤立战场,面对如丧尸一般打不完的恐怖分子,誓死突围,伤亡惨重,有人死亡有人归来,这种对战争惨烈的写实性,完全达到了《太平洋战争》和《血战钢锯岭》的水准,有过之而无不及。硬仗过后,特战队驾车奔赴沙漠中恐怖分子基地的长镜头特写,配以雄浑壮观的背景音乐,史诗般的感觉如同《指环王》。车队被恐怖分子袭击那段,爆破手徐宏拆弹整个过程,气氛之紧张如《拆弹部队》,让人屏息心跳捏一把汗。
《红海行动》里的那句“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这句话点燃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内心深深的豪情和热血。热血燃烧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这是根据真是故事改编的。
影片落幕,我想到的是,之所以岁月安好,是因为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负重前行,生在一个安稳的社会、和平的国度,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