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印度影片《3 idiots 》曾一度在网上疯传,口碑极好。我想除了宝莱坞电影永远唱不衰跳不衰的印度歌舞外,其中重要原因说出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教育现状。影片讲述的是五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的事。这所学校是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成绩,而且必须是第一!即使第二,在Virus教授看来也是没用。新生第一课,Virus教授就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告知学生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要么竞争,要么死,生命是从谋杀开始。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俨然印度版的中国教育。

中国与印度,有太多的相似点:人口超多,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等等。影片中有两人自杀,一是病毒主任的儿子,另一是没有按时毕业的joy。两人死因都是一样,没能顶住压力。印度是学生自杀率高的国家之一,在印度决定人生的考试据说有二十多次,很多学生常常因通不过考试而感到人生挫败,前途无望而选择自杀。其实中国学生自杀现象并不鲜见,并非独在印度,而且越是名校越是如此。不仅是大学生,甚至还有中学生。我们不能说,这些都如同影片中的两个自杀者一样出于同一个原因,但至少可以认为有相当部分的是这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自杀者有之,杀人者亦有之。前几天,网传南医大一名学生行凶,致使一死一伤。而在过去几年此类案件时有耳闻,影响比较大的诸如马加爵、曾世杰、药家鑫等案件。这些极端案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思考,更多的是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教育存在了哪些误区,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庭的乃至社会。这些本不该发生的凶杀案,不仅让我们反思:长期以来在教育中是不是弥漫着精英情绪?是不是存在着成王败寇理念?是不是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忘记了他们的人格教育?是不是重视成功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而且向父母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任何艺术、技能、知识和学历,只有在孩子具有人性和正常健全的精神人格的时候才有其价值和意义。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教育即教书育人,而育人才是教育之本。一个法盲、一个德盲,远远要比一个文盲可怕得多。这本是教育常识,可遗憾的是,现在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为成绩而学,学校本是育人的地方而现在却与育人渐行渐远。看看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在忙些什么,你就会知道情况有多么的糟。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现在有几所学校不是在踏踏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对照现实,所谓教育搞的是除了知识灌输外,能有多少其他的?大多数不都在憋足了劲让学生积累知识、发展智力?至于情感的生发、价值的形成、人格的健全、精神的卓越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学校重视学生智育培养,重视知识传授,并没有错,但千万不能把这方面作为学校唯一要做的事。在当今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形下,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被置于众人顶礼膜拜的地位,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像印度和中国就是这样。在《三傻》里可以看到,家里生个男孩就要让他学工程学,生个女孩就让她学个医生,因为这些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用”,而其他人文学科就“没用”了。人们过分看重有形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比方车子房子票子等,因为这些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状况或地位。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仅个人如此,就是整个国家也是这样。像中国和印度都在拼命地追赶别人,急需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那什么能迅速起到这个作用?技术性知识就能帮人打个短平快。社会上人们重理轻文的现象,恰恰是国家处在这个特定发展阶段的需要投射到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反映到教育上来,就是迫不及待地让学生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就这样学生发展中过早被技术化了的,很小时候就被渗透在技术化的生命结构中,生命空间过早被一种粗糙的缺少精神滋养的教育形式所充塞,导致结果便是个体生命空间发育的整体萎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原本没有错,哪个父母不期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对孩子灌输成功理念的教育,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可能培育出一个只知“向上”而缺少“健康”人格的人。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交友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这样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和教育学生的老师在中国绝对不是少数。许多学生打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背负着种种期望,进行各种各样的考试,家长、老师、学校乃至社会多数看重的是每次考多少分,能排什么样的名次,以致于学生最后也觉得只有分数重要,只有排列的序号重要,其他的无所谓了,长期在这种见分不见人,生命缺席的教育生态下进行着惨烈的竞争,身心怎不会受到一点扭曲或异化?从这种模式走出来的人,你又能指望有多少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事实上,他们本身也没从教育中得到多少别人对他们的人文和生命关怀。

《三傻》电影里有句话:良好的训练不等于良好的教育。想想是不是每天在训练着学生,学生是不是在训练中度过?学校里不是有处理不完的作业?难得有个休息日却也要进各种艺术班、奥数班以及各种外语班?而这些纯粹的训练成了碾压人心的惯性和引力,它把人的美好的东西,如童年、如青春、如生命等等,全给挤压掉。这样的知识教学或训练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各种门类的知识,或者各种技能,但却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虽然发展了认知能力,但却缺失了生命的完整与丰富;虽然拥有了生存的本领,但却找不到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这些教育名言,知道的人可能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轮到实际便抛到一边,这些有什么卵用。看看如今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被训练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美国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也说过:一种教育只符合于手段而不符合于目的的需要,就会错误地陷入歧途。不敢说时下教育走上歧途,但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们对教育阐发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多数认为合乎人性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固有的人性得到自然生发,从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对教育的终极价值的论述,多基于成“人”,而不是基于成“才”,换句话,即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育才放在第二位。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 教育应是慢的艺术,它是人的生命化过程,而不仅仅被训练成有用的工具。生命化教育让人们首先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培植人们对生命的珍爱,这种生命意识是一切教育活动继续进行的前提,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些关于教育目的或规律的论述,并非多么艰涩难懂,甚至是教育常识。但在教育功利化日益猖獗的现实中很难得到认同,相反却受到来自家长或学校老师们的抵制。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教育行为,往往违背了这个教育常识——过分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了公民教育,过分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略教育的人文价值,过分重视冰冷的数字而漠视了生命意识的建立。

一旦教育回归了上述的教育常识,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按照规律行事,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和唤醒生命意识,我想,诸如《三傻》中自杀现象或是现实中大学生杀人等悲剧事件或许少一点。

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片《3 idiots》对中国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