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当时我就说了一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作者|邢逸帆
邮箱|[email protected]
已经于 2019 年隐退的甜歌天王、妈妈之友费玉清,最近突然成了年轻人之间的新晋潮流风向标,而且还是西方年轻人。
曾经火遍华语乐坛的一首《一剪梅》,在 35 年后魅力不减,再次洗了西方青少年的脑。在 YouTube 上,《一剪梅》MV 播放量已经突破 1600 万,评论 5 千多条,甚至一度被顶到首页。在海外音乐榜单 Sportify 上,《一剪梅》冲到了新西兰、挪威榜第一名,芬兰、瑞典榜第二名。在 Twitter 和抖音上,最时髦的一群网红都在刷屏“北风飘飘雪花萧萧”。
见面先说一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暗号对上了你就是我的好朋友。
还有人说,“如果世界毁灭,《一剪梅》应该会在片尾滚字幕的时候播放。”
朋友,黑人抬棺已经过气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虽然大部分西方网友都听不懂《一剪梅》到底在唱什么,但这不影响他们和《一剪梅》优美的旋律和歌词里丰富的情绪产生共鸣。
说归说,闹归闹,《一剪梅》谁听谁知道,在各个平台的《一剪梅》视频下,都出现了大量不请自来的西方粉丝,甚至有人为这首歌苦学中文,磕磕巴巴地跟唱。
有些人只会听高潮,而我从头到尾听完整首歌。
而在所有《一剪梅》二次创作里,质量最高也最受欢迎的还是来自中国爸妈们的正宗演绎。有不少华裔子女拿《一剪梅》去考验自家爸妈,事实证明这八个字自带 BGM,没有一个中国爸妈能正常念出“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梅》甚至成了两代人之间沟通的新纽带,让从小说英语的二代华人第一次发现“我妈拿中文吊嗓子还挺酷”。
各种厂家也趁热打铁推出《一剪梅》周边,普通 T 恤手机壳印上这句歌词立刻身价倍增,老外买到手里还是乐开了花。
甚至有口罩
随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病毒式传播,越来越多的西方网民发现了这两句话的妙处:它发音押韵朗朗上口,却又意境深远经得起推敲,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来上一句。《一剪梅》就此成为少有的互联网中文梗,晋升文化模因。
直接让《一剪梅》走红的,是快手上@蛋哥的一段视频。
视频里穿着黄衣服,头型宛如一粒蛋的蛋哥在大雪中一边旋转一边唱“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兵荒马乱的世界里,蛋哥显得如此从容,冰天雪地中他淡淡的一笑,宛如《一剪梅》最好的精神注脚。
这段视频被 YouTube 博主 Buhj 搬运出去后,立刻引发了西方网友的哲学迷思:
为什么他的头像一粒蛋?
为什么他要在雪里转圈?
他到底在唱什么?
在群众求英文版的热烈呼声下,有懂中文的网友把“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翻译成“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下起了大雪,吹起了大风)”,表达了一种人生达到了谷底,却无能为力的脱力感。
于是,“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开始成了“人生惨淡”的代名词,不管是又看到了糟心新闻还是被迫加班,都可以来上一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一剪梅》的走红和变异,是典型的文化模因(meme)传播现象,在中文互联网上,我们一般叫它“玩梗”。
英国动物学家里查·道金斯在1976年的专著《自私的基因》里,第一次提出模因的概念。和人类的遗传因子对应,文化模因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模仿而得到复制,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和进化。
举例而言,当某个观念(或符号)被人类接受后,可以经由模仿和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而经过复制的观念不会与原来的观念完全相同,进而引发二次传播。这些彼此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观念则在散布时互相竞争,呈现出不同的散播能力,因此出现类似自然选择的现象。
一个历经数代演化经久不衰的模因范例
而一个观念想要成为模因,需要经历同化,保留,表达,传播四个步骤(Heylighen F., 1998)。
回到《一剪梅》这个例子。
在同化阶段,首先看到《一剪梅》视频的人被蛋哥的造型或者他的歌声吸引注意力,这段视频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这段旋律在他耳边循环播放,从而成为模因的第一任宿主。
保留阶段,模因会存留在宿主的记忆中。其实,我们一天中听到看到的许多东西都会被很快忘记,一个成功的模因必须能长时间地留在宿主的记忆中,让人时不时地想起,回味无穷。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其他宿主而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
第三阶段,宿主会主动地表达模因。
被《一剪梅》洗脑的宿主不由自主地哼唱,在文章中或朋友圈中使用“雪花飘飘北风萧萧”,或者把视频链接发给没看过的朋友,都可以视作一种表达。
这些表达可以是二次创作,也可以是原样传播,每次表达都会为原本的模因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变异出“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不同玩梗形式。
比如在翻车图上加入“雪花飘飘”
第四阶段,模因被更多的人接受,引发新一轮传播。
综上,一个文化现象想要成为模因并不容易。成为模因的现象一般至少三个特征:客观上具有明显性,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保留阶段具有不变性,可以被忠实地再现;具有连贯性,和宿主的其他经验互通。
模因的选择标准,Heylighen F., 1998
对于非中文网民来说,《一剪梅》的明显性其实并不优秀。由于不理解歌词的含义,或对中文文化抵触,《一剪梅》在西方网络的传播天生劣势,但蛋哥优秀的演绎让这首歌重获新生,引发了网友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从侧面补足了明显性,还顺便传播了中文。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则是一句可以以文字形式或曲调形式忠实再现的曲段,经过多次传播仍然可以被立刻识别,不至于变得面目全非。而连贯性则是西方网友将“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纳入自己生活体验的内化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雪花飘飘”时刻
在互联网走红后,“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得到了新兴词语词典 Urban Dictionary 的首肯。
这本互联网黑话全集明确指出,“这句话的应用场景十分模糊,可以代表任何意思”。
也就是说,哥们儿,别问那么多了,说完一句话加上“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就完事儿了。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长按关注
品玩官方公众号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