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这么些个年头,苦头没少吃,唯一感慨的,是当初毅然选择来北京,摩拳擦掌誓要闯出一片天的心气儿还在,分毫未减。在P大进澡堂,在B家租房子,对我来说都是新鲜事儿,也丝毫没有吸引力,但我不得不去做,于是也从刚开始的“被动刺激-反应”到后来的“主动选择-应用”,是“那股劲儿”让我清楚,生活在变,环境在变,只有内心灵魂的追求没有变。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第一篇:初来乍到,写好剧本
犹记得临近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正纠结是否继续读博。因为没有主动投递校招,也错过了几乎所有知名公司的校招季。我的导师是业内知名的心理学教授,offer了我一个P大B大的双学位博士机会,听起来确实sounds great..但那时的我在模拟录取面试前的self-description时犹豫了,或者说,迷茫了。如果说本科研究的是一个大圆,研究生研究的是大圆中的一个个小圆,那么博士就是一个个小圆里再分支出来的小圈,有可能正在被研究,已经有研究,也有可能就是个黑洞,等待你去探究。我想研究什么方向?我还没想好;我能否终身追随这个方向,我更没想好。
这么多的“没想好”促使下,在北京那个下雪的2月,我主动放弃了读博的念头。非常赶趟的,就在春节前我曾经的老东家将我的情况在招聘群发布后,我幸运地得到了几家知名公司的面试机会。最后,在与面试官“情投意合”的情况下,我选择加入B家公司,走上了HR从业道路。
尽管我的第一任老板现已离开公司(以H姐为代称),但她称得上是我职业生涯里真正意义的启蒙导师,至今我的诸多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都受她真传。人力资源是一个讲求“阅历”、“资历”的行当,一般留给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大多是员工档案处、入离职办理等政策岗位,要不就是优异实习业绩而转正留下。当时我们团队老中青三代聚齐,跟我当年一起校招进来的另有二人,其中一位是在B家实习1年多,虽是本科但表现丝毫不亚于研究生,优秀得在实习生期间可当正式员工看待;另一位是校招录取进来,才华与颜值兼备,同样非常出彩。而我,自然也有自己的优势,P大学历,接近4年的知名外企实习经历..但我一直想,如何让自己在一个良性的peer pressure中,脱颖而出。
于是,我开始研究起B家有关人才培养的理念政策,最终选中以“小马拉大车”为杠杆,谋划我的职业起点。很多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的头一年首要工作是学会职场生存法则,先保证给你的饭碗你能端着,不掉,这一年就能平安度过。可偏偏互联网就是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天堂,20岁的PM,30岁的VP,都不是传说。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把属于我的固定工作轻车熟路之后,我开始琢磨人才魔方的另一面——我还有什么技能和兴趣能尝试一些其他?H姐知道我的想法后非常支持,顺着她启发的思路,我找到了培训作为切入点,最终那年我们一起谋划并完成了一个覆盖全体系几千人的培训&认证项目。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团队里前辈们更愿意主动抛出好的合作机会,从此可谓搭上了快班车,年底和老人们有幸一同站在颁奖台上。那一年,我很幸运,我有一个开明的老板,开放的团队,更关键的,我相信自己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青春无限好,机会不会少。
第二篇:变革浪潮,选好舞台
在我迎来职业“第一春”的同时,H姐也人逢喜事,回去休了半年产假。期间从其他团队调来两位leader接管我们团队。很特别地,全团队只有我由两位leader同时接管,好的是,我有充足的机会接受两位leader的指导和教诲,但难的是,二人的指令经常箭不往一处,这感觉,就像带了两块手表,时常会有些为难。虽然曾经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在一次次共同经历后,也算是结下了革命友谊,在半年后,团队基本“保持原样”地交回H姐手中。半年多的浮浮沉沉,现在想来是一种很好的经历,也要感谢和祝福二位leader。
H姐回来的时间,正值组织业务调整动荡最大的时候。业务调整,政策不明朗,一切都在朝我们能想象的“最坏”方向发展。我想那个时候H姐的压力应该很大吧,孩子尚小,回来接手业务调整,团队不稳定的因素太多。但我在H姐身上,看到了一种宝贵精神,叫担当。业务调整我们决定不了,团队状态我们可以自己操控。在H姐从容指挥下,整个团队上下拧成一股绳,打响了几炮,直到年底竟然也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团队。
尽人事,不还得听天命。当年频繁的业务调整,已经反映了管理者对于过去模式的不满,改天换地是必然趋势。最终组织做出了决定,我们团队划归到另外一个团队中,而H姐会选择离职,意味着我将迎来我的第四任老板。在互联网经历业务调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了,没换个几任老板都不好意思说你自个儿适应力强。但H姐毕竟是把我引上工作轨道的第一位老师,对于她,我有着出于工作和私人关系的双重不舍。其实,人总不愿意面对现实,尽管宣布组织决定的这一天我们早就在脑海中预演过,但真正到了这一刻,谁也难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喊着“我来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响亮,然而,真正拍胸脯说不在乎结局的人,又是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真感情?
一开始是情感上不能接受的我,冲动地想,就离职吧,与其在这适应新团队新老板,更关键是,过去几年我们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respect,无论在promote机会、award机会还是salary方面都明显少于其他,从头开始的心理成本太高了。然而在与H姐深入交谈之后,我理解了她离开的原因,这次组织调整只是导火索,更关键的,她青春里宝贵的5年都奉献给了这里,接下来应该给自己机会重新选择。而对于我,H姐没有建议,只是说,我应该follow my heart,chase my dream。我与同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我敢想,只要敢想,就有可能。她的话点醒了我。我想到了我想从事的工作,并在内部了解转岗机会。最终,一拍即合地与现任老板相遇,也就是我的第五任leader,称Y姐。
第三篇:尘埃落定,用心演绎
过来新团队,并非一帆风顺。一是原团队出于交接期,我的个人调整看上去会给团队新老板带来不小压力,毕竟其他人都会想先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后下场。很感谢原团队新接任的老板以及总监对我的关注,在这一刻我得到了过去不曾有的“谈资”,但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知道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不是我想要的,也应该留给其他更有需要的同事,于是婉言谢绝。而需要新加入的团队可以说是HR里门槛最高的子方向,像我当初资历尚浅就申请加入的人基本上没有听说成功过。无论岗位上还是政策上,没有一点倾斜。最终,我还是尽最大努力,通关成功。这再次印证了观点,只要敢想,就有可能。
过去所得,已为零,过去所失,已为新。在这里,新岗位,新使命,新探索,新成长。这一年我将自己想象成海绵,持续不断地汲取理论与实践的养分。能进入梦寐以求的新方向,我十分珍惜,但我清楚,我还有更高的目标要追逐,我不能停下脚步。于是,对于本职工作我不满足于只是按部就班,不断探索角色新边界,带来更多价值创造才是目标;对于我希望进入的下一个角色,提前接触和知识储备是关键,我选择主动投身到重点项目,哪怕我暂时只能当配角,但间接学习转化技能才是我的目的,这一点我很清楚。于是,在一次次绿叶配红花的演出后,我也成为台上观众熟悉的演员,直到我收到来自老板提供的女一号的剧本,我真正成功完成转型,在我喜欢的行当上立足扎根了。
Y姐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在与Y姐几乎零距离共事的时光里,我欣赏她的果敢,她的敢为人先,她的知人善用,她的用人不疑。从业多年,她依然保持空杯心态,和团队内同事主动切磋研讨,向行业内优秀实践积极靠拢。在Y姐带领的团队,我能感觉到年轻人也有春天,young本身也是一种优势。在我们的队伍里,Y姐培养了一个个年轻有为的行业同僚,树立了优秀标杆。我很荣幸师从门下,也迫不及待想象几年后的自己,是否也将同样被人提及。
和前辈们相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想,我还有这么多的peer和师弟师妹,渴望交流。写给每一个有心的你,也希望后起之秀,愈加丰盈。
年轻无极限,挑战“不可能”!世界很大,以梦为马;敢想敢拼,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