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

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_第1张图片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对疾病救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急诊急救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急救人员必须做到及时、有效、快捷的服务,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急诊急救工作的水平不仅体现着整个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综合实力而且是该地区的门面或窗口。质量问题是急诊急救医疗服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体现区域内医疗服务的整体科学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间接影响到区域内医疗机构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鼓励并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加强急诊与院前急救临床信息协同建设。

 2018年7月12日,《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8〕22号)其中第八项第22-24款:

22.联合本地区医疗机构,到2020年,构建包含脑卒中、心血管病、危重孕产妇、外伤等急救流程的协同信息平台,做到在院前急救第一时间识别病情,分诊转院。

23.二级以上医院的应急救治中心应当与院前急救机构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

24.有条件的医院要加快实现院前急救车载监护系统与区域或医院信息平台连接,加强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实现院前与院内的无缝对接。

2018年9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文件健全和完善了以互联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鼓励医联体内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互联网+急诊创新模式实践,推进了急诊医学行业标准的建立,发挥区域性中心作用,共同实施技术辐射与双向转诊,使医疗质量均质化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及互联网技术打通医联体内各机构的信息流通,实现区域间联动,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整体治疗效率,可在根本上缓解医疗压力,推进分级诊疗落地。三级医院应当优先发展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急救重症医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ECCM)中的院前急诊医疗、急诊室、手术室、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构成了ECCM医学的一个序贯式连续救治的纵向时间轴;而介入、急诊创伤、麻醉、重症监护等各临床一线专业构成了急诊医学的横向治疗轴。这两条轴线的有效交汇,才能建立一个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急诊医疗体系。各个步骤之间无缝连接,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必将导致最终不理想的结果。影像、检验等临床辅助专业形成第三维体系,而设备材料供应、后勤保障、信息系统、财务系统、安保系统等作为支撑系统构成第四维体系。“全覆盖和无缝隙”的前提是多维空间正常高效运转,达到这个目的的根本保证是流程的设计和管理。

急、忙、多学科性、易感性、涉法和暴力事件多是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一切工作突出一个“急”字,这决定急诊急救医生应有巨大的潜能,要分秒必争、迅速地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快连抢占“急救时间窗”,在时间窗内把握先机,不浪费一分一秒。合理化急诊流程打造的目标是“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的紧急医疗体系。


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_第2张图片
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_第3张图片

“米健急救急诊医疗体系协同平台”正是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打造,充分利用物联网(IOT)、移动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等技术融合,达到院前与院内数据无缝对接、预检分诊前移、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医嘱系统、急诊专科病历系统、急诊抢救/留观系统、通过临床质量测度的方法紧密结合,将过程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对不同

病种急救流程进行数据搜集、流程监控、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同时系统支持多学科协作,达到一站式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通过以急危重症、中毒为特色的“急救急诊互联互通协同”平台,提升基层医疗在急诊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落实分级诊疗。

一直以来,米健医疗都紧密围绕医疗机构实际需求提供创新服务,是中国急危重症手麻临床信息系统引领者。在急诊医学方面,是中国最大的急诊医学临床信息系统供应商,赋能全国各地急诊学科建设,助力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服务,共同解决全国急诊学科的整体效率与效能问题。

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_第4张图片
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造 “多维、立体、全覆盖、无缝隙、跨专业”的区域急救急诊医疗协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