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原来真的可以杀人
8月20日,四川德阳,和往常一样,安医生跟老公孩子一家三口到游泳池游泳,直到遇见那两个男孩。
在泳池里,两个男孩对她做出冒犯举动,安医生让他们道歉,然而两个男孩并没有道歉,反而是对安医生做了一些侮辱动作。
安医生老公在得知妻子被冒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道歉后,一时冲动打了孩子,两个孩子不情愿下道了歉然后将自己遭受的“不公”告诉了家长,这才导致了安医生在老公不知情的状况下在更衣室遭到殴打。
随后男孩亲属来到安医生所在医院闹事,网上出现单方面说法报道,舆论纷纷倒向小孩子那一边,安医生顶不住压力选择服毒自杀。
纵观事件始末,从安医生被侵犯,到舆论倒向孩子,安医生不堪压力服毒自杀,而后又产生了熊孩子和熊家长利用舆论逼死了安医生的说法。
可舆论又是谁啊?
我们没有经历过现场,无法确定事实的真相,很容易就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在被云雾笼罩的真相被拨开前,安医生一家,两个孩子,孩子的家长还有我们都是舆论的受害者。
舆论像是个虚伪的野心家,用尽了谎话,模糊了真假。走到哪里,就留下伤害的痕迹,他无孔不入,也无法被阻止,因为有时舆论就是我们。
毕竟谁都不想成为杀害安医生的凶手,但舆论面前,谁都有可能成为杀害安医生的凶手。
就如同我们不能从别人口中了解一个人一样,舆论是可以被引领,被制造出来的,它从来不能成为我们相信一件事的理由。
所以舆论面前,若想不随波逐流,首先要保持理智和批判性态度。
我的态度是不想站任何一边,因为这件事远不止对错这么简单。
安医生丈夫打孩子确实不对,但也是男孩冒犯在先,随后男孩亲属对于安医生的殴打虽属“护犊子”的报复行为,但试问从父母的角度讲,哪个父母知道自己孩子被打了会不着急不生气呢?
我们可不可以假设孩子的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犯错了呢?毕竟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少有坦坦荡荡,主动承认错误的。
两边对待事情处理方式都有些“简单粗暴”,但动机都还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有些人认为安医生丈夫这一耳光打的对,男孩的行为不可容忍。可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这顿教训,安医生是不是不会被打呢,也许事情不会发展成为今天这个谁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我说的也仅仅是也许,也许结果改变的几率很大,也许无论采用任何方式结果依然不会改变。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千丝万缕,难以言说的。
路我们已经很认真的在走了,可是说不定哪天遇到那种很滑的地方,还是会摔一个大跟头,我们哪里做错了吗?也许是的(某一天偷懒没有好好清理路面),也许没有,那就只好自认倒霉。
很多人就要说了,妻子被侮辱了,难道因为对方是小孩子,我就要忍气吞声吗?
我们是人,都有七情六欲,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情绪总是稳定的。就像江小白广告词说的:“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难以自控。”
安医生丈夫的一时冲动我们都能理解,可能当时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这么做,可是事情有很多的解决方式,打人只是其中一种。
你的大快人心,酣畅淋漓之后是挨打者心中的无法消解的怨气。
所以它只能是错误的,一时痛快了,可事情真正解决了吗?并没有,男孩只是在巴掌下被胁迫道歉的,他们口服心不服。
打也打不过,心中怨气又无法平息,那么向谁发泄呢?自然是作为女性同时又是他们冒犯对象的安医生。
暴力的确很有用,以暴制暴也是惩治坏人的一种手段,可暴力并不能解决一切。
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能在愤怒的情况下迅速平复心态,可我们能在动手打人前多去想想后果,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
不妨想想如果自杀的是孩子,那么事情今天又会是什么样?现在的舆论又会去导向谁?两边到底谁对谁错?
现在的情况是安医生去世了,舆论又开始倒向安医生一边,我们成功的被舆论玩弄于股掌之间,左摇右摆,早就身不由己了。
是不是只有人死了,社会才能够有耐心去听他们的解释?
我们网上看到的很多信息都是经过剪辑化处理的片段,那些你看见的也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那些你深信不疑的也可能根本就是别人想让你相信的。
现在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变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也很容易被带偏。
这个时代,眼见的都不一定为实,思想也可能出卖你,自己有时都在怀疑自己。
但有些人抱着收人钱财,而在谈笑风生间,利用一条微博或是一则朋友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着一些未经核实的所谓“真相”。
这些年网络暴力,道德绑架害人还不浅吗?明知道自己了解的那部分可能并非真相仍旧跟风随大流的人还少吗?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病态。
大家的那些“不经意”和“随大流”汇聚起来形成的舆论力量,就足够杀死一个人了。
如果说舆论是杀死安医生的毒药,那么教育便是压垮并促使她服下这副毒药的最后一根稻草。
冒犯安医生的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已经13岁了,应该有一定判断是非的能力了。
可为什么他们还会有这样的行为,在犯错误之后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的事的情况下,非但不道歉还对别人做鬼脸,还是他们打心里就没认为是自己错了?
可以想象是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了孩子这样的行为方式。暂且不论孩子家长是否利用偏向自己一方的舆论逼死了安医生这件事,单单是孩子的教育,和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便足以看出这个家庭的问题所在。
他们是不是有些太宠溺孩子了?
偏听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在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首先选择暴力的方式报复,可能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的;或是明明知道自己孩子是错的,可是在外人面前就是要死死的护住面子。
家长对孩子们的影响,用言传身教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家长不重视孩子自身的错误,反而用暴力方式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形成了一套不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得没错,即使是错了也无关紧要,反正父母不会追究太深啊。
没有什么是打一架,揍一顿解决不了的,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就多揍几顿,因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啊。”
家长们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不规范的引导造成了孩子行为不端,不能正确面对自己错误,自私自利,报复性强。
说到这了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的北京女孩事件。当事人当时在等地铁,身边是一个妈妈带着自家孩子还有一个年轻女孩。
女孩手里拿着鸡排,小孩伸手索要,女孩没有给 ,结果就在地铁来的前一秒,小孩突然跑到女孩身后,用力一推!
差点把女孩推下地铁。
还好当事人眼疾手快,抓住了女孩,才避免了一桩惨案发生。可那位母亲,她脸色微变,竟然一句道歉也未曾有,只顾着拉着自己的孩子急匆匆的走开。”
很多人见识过小孩子的恶,为老不尊者也大有人在。对此我们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我很认同这句话,因为人的好坏是无关年龄的,恶人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年龄大了就收敛本性了,改过自新,变得宽厚善良了,变的是躯体,恶却依然潜伏在心中,只是暂时还缺少一个激发的契机,诱导的引子。
一个人的恶不能因为他还年少就该得到宽容,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放任和纵容,才导致了一个个铸成大错的少年。
家长们,别再用你的那套自以为对孩子很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了,为人父母有爱孩子的心这并没有错,但溺爱一定是错的,正是你们无节制的宠溺将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
教育不再是一昧的强调学习好就行了,又有谁能想到做出高铁强行占座这样不齿行为的孙赫竟然是位博士呢?
这样的人,即使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学历再高,却缺少做人的基本素质。也许他在学业上受到的教育是成功的,可他的人格方面受到的教育一定是有缺失甚至是失败的。
学习有学校和老师督促,家长首先更应该注重的是孩子人格的教育,其次才是学业。
从放下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多和孩子相处开始吧,把孩子抛给老人做个甩手掌柜固然轻松,可老人也是最容易溺爱孩子的。
孩子也像朵花,长的好不好要看家长是否用心。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更多是陪伴和精神上的充盈,而这些不是过份的溺爱和数不清的钱、衣服、玩具这些外在生活条件的富余能换来的。
从规范自己语言和行为出发,好好的教给孩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什么是底线以下一个人需要坚守的;摔倒了要怎么爬起来,犯了错误之后该怎么做,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了矛盾该去怎么解决。
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引导不好在孩子成长以后就会演变为大问题,教育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当然这个人生的课题很大,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甚至影响到了下一代。
可是它又不大,因为如果你把好的行为渗透到生活中,它们会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会深深影响到你甚至是下一代。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的善恶不能都单纯的归结于他本身。
何其有幸我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家人们的善良和热心肠深深影响了我。
不要再随波逐流成为舆论的一部分了,不要因为过于重视孩子学习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健全和爱的教育了,事实证明应试教育方式培养出的那些只会学习的“机器”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人心在变,可教育孩子要善良这点永远不会变,孩提时代的一丝善念很可能会跟随一个人一生。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线,有些人的底线是道德,良心;有些人的则是规则,法律,而我认为生而为人我们最应该拥有底线的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