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放到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有一种什么样的饮食体验?

前些年大火的宫斗剧《甄嬛传》中,甄嬛得知父亲要被流放到不毛之地宁古塔,心里担忧、愤懑,不禁流泪。清朝,流放宁古塔是很重的处罚;在唐宋,封建统治者把认为是罪大恶极又不能置于死地的大臣流放海南。

在古代,海南是中国最边远的州郡,封建统治者常常把当时生活条件恶劣的海南作为罪臣的流放场所;受处罚的大臣也把海南视为“鬼门关”。唐代杨炎在《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诗中写道:“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然而,有人被流放到这样的地方,居然还能该吃吃,该喝喝,旷达乐观,入乡随俗。这个人是宋代苏轼。


被流放到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有一种什么样的饮食体验?_第1张图片

公元1097年,宋代苏轼被贬海南;1100年遇赦北归,他在海南窝居达三年之久。当时苏轼去海南之前已62岁,临行前,做好了死别的准备,他在《与王敏仲书》中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贻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刚到海南的生活,比预料的还要艰难得多,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提到这样的生活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作为发明“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系列美食的吃货,苏轼味蕾得到空前打开。苏轼在《食槟榔》中写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字里行间写满了自己的肠胃对槟榔的拒绝。


被流放到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有一种什么样的饮食体验?_第2张图片

苏轼在《闻子由瘦》一诗中,慨叹自己在京城十年吃腻了肥羊美食,在这里吃老鼠、蝙蝠,“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吃得要吐的“蜜唧”是什么呢?不想写这个,太恶心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古代黎族把腥食当作佳肴,随父亲一起的小儿子苏过在《用伯充韵赠孙志举》一诗中写道:“送车反自涯,异撩纷来滨。蛙螺与蟋酿,敬我如族姻。”在这首诗的旁边附上一句:“南夷风俗,非姻家不得与蛙蛤蚁酱之会。”

食俗差异太大,好在小儿子苏过继承了父亲创制美食的优秀基因。

有一次苏过做了“玉糁羹”,得到了父亲高度赞赏。从这首比正文更长的标题《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中,能看出苏轼滚滚彩虹屁,“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被流放到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有一种什么样的饮食体验?_第3张图片

海南老百姓自古以来喜欢喝酒,善于酿酒。苏轼本来好酒,到了海南就是酒翁入酒乡,如鱼得水。苏东坡父子起居和读书的场所名称与酒有关,叫载酒堂。苏轼的故居从清代起被称为东坡书院。书院门口的对联是“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软饱”是当地方言,饮酒的意思。

苏轼在海南的诗文,提到酒的字句,俯拾皆是。如“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见《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见《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六十多岁的老头,喝得半醒半醉,顺着牛屎找回了家,这画面太美!

最美的是画面是《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冬天新酿的酒,苏老夫子把酒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一边滤,一边尝;一时过滤一时尝,一直过滤一直尝。一直尝的最终结果是:一不小心喝多了,大醉。


被流放到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有一种什么样的饮食体验?_第4张图片

除了饮酒外,喝茶也是苏轼的一大爱好。

在《汲江煎茶》中,苏轼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对饮茶用水也是很讲究的。

在离开海南时,当时来海南前怀有“视死如归”心情的苏轼在《别海南黎民表》中写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三年的艰苦生活,反而让苏轼对海南产生了感情,觉得自己本来就是海南人,虽心有留恋,却也旷达乐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流放到被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有一种什么样的饮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