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关于这个世界的分辨率

第一次出境是2013年前往香港,此前很少出去旅行,中国内地以外的世界是那么陌生,前往香港的班机上甚至有宛如星际旅行般的激动与欣喜。

在那之前,关于世界的记忆只有各种电子媒介和印刷品传递出来的影像。照片、录像带、VCD、DVD,它们构成了我对外部世界完整的平面认知。于是,内地以外的世界在记忆中,一直是有「分辨率」的制约的,尤其对于视频资料。

在HD时代之前,DVD是最高的分辨率,它的视频制式有两种:PAL和NTSC。PAL的分辨率是576p,NTSC是480p。前者广泛分布于欧洲二区碟,后者主要分布于北美一区和港台三区。

大量的北美、日本以及港台节目都是NTSC的,这种制式的画面轮廓有一种朦胧的粗粝,相较于PAL的清晰度略低,于是对NTSC国家和地区的印象,一直有一种粗糙的朦胧感,这种朦胧产生了恰好的距离美:人的脸上没有毛刺,地面和建筑缺少细节,有特别的神秘感。相反,大多数法国电影是以PAL二区制式发行的,于是法国在我印象中的清晰度明显会比上述地区要高很多。

这种印象,是在去香港和台湾之后,彻底打破的。

原来,这个世界上各地的分辨率都是一样的清晰,油麻地警署是清晰的,杨德昌粗粝胶片背后的台北是清晰的;由于没有雾霾,它们的清晰度反而比生活的内地高出许多,如果内地肉眼的分辨率是1080p,那么它们的分辨率则是4K。

这种记忆中分辨率的错位,不仅存在于地理位置,也存在于时间。说起四五线城市,不可避免会想起贾樟柯的「小武」。这部贾樟柯二十年前用16mm胶片拍摄的电影,得奖无数,可我看过的最清晰的版本,也不会比录像带的清晰度高很多。很少去四五线县城,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印象,也留下了粗鄙、破陋的印象。

国庆来到腾冲这个边境小县城,立即感觉回到了20年前「小武」里状态,相似的是低矮的楼房,慢节奏和90年代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冷清,静怡,街上没有小混混,翻修过的城区整洁有序,蓝天白云更是把这个县城的画面提升到UHD。

去年在非洲出差,也有时光倒流到20-30年前的感觉,尽管街道破旧,满街日本淘汰的二手车,可画质仍然是高清的。

去的地方越多,越感到人或者媒体的记忆是不准确的,它难免受限于记录技术、选择性表达需要或者出于艺术目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失真是间接接触这个世界的常态。

世界的分辨率从来没有变化过,不信,你去电影节看看「经典4K修复单元」或者看看CC蓝光修复版资源,那些老旧的模糊的影像顿时焕然一新,和当下电影的画质不分伯仲。

不如,当我们回忆那些有分辨率失真的片段时,给它们来一次4K修复,或许更能接近它原本的样子吧,过去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

——于2017年10月7日MU9715昆明飞往武汉的航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里关于这个世界的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