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卡要成物联网“网红”?

640?wx_fmt=gif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中国电子报(ID:cena1984


eSIM卡要成物联网“网红”?_第1张图片


手机不再是移动通信的唯一通话终端。自6月1日起,中国移动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7城推出了一号双终端业务。通过一号双终端业务,用户可实现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绑定,共享同一个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无论主叫或是被叫对外均是同一号码,实现通信抬腕可达。而此前,中国联通已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等6座城市率先启动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成为国内推动该业务普及化的第一个运营商。运营商为何会推出这一业务?一号双终端业务背后的一号多终端技术和eSIM卡技术又会催生哪些服务和应用?


启用eSIM卡意在物联网


一号多终端技术其实是从运营商角度出发的物联网时代轻通信解决方案。去年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进一步完善“无线通信-智能终端-人”多元体系,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对解绑手机、灵活通信的需求,推出了一号多终端解决方案,实现手机、手表等多个智能终端共享一个号码,且同时在线。用户使用同一号码即可在任意已相互关联的终端拨打或接听电话,使得户外、运动、会议等情景下的通信变得更轻松。


这一解决方案体现了运营商“大连接”战略需求。以中国移动为例,其有近10亿户移动用户,如果每个用户有联网通信需要的设备可以达到10个,包括汽车、iPad、电脑、摄像头、家用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最终会带来100亿个联网终端。一号多终端以用户号码为中心,将各种联网设备统一在一个号码之下,运营商可以基于号码资源开创更多业务,为用户提供通信便利。


而eSIM卡技术则是从设备角度出发的连入移动网络的方案。eSIM卡是直接焊接在主板上的一个芯片,体积比传统的SIM卡要小很多,目前最小的eSIM卡可以做到2mm×2mm。eSIM体积小、成本低、性能可靠、安全性高,而且eSIM卡可以编程,通过软件写入或者擦除用户与运营商的签约协议,可以在运营商之间转网。这一功能也使运营商在应用eSIM之时有许多顾虑,eSIM卡使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对运营商的依赖。


但当前,物联网空前发展,各种可穿戴设备、人体监控设备、车联网、智慧家庭、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抄表、定位跟踪等应用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这些智能设备而言,通信和联网无疑是基础功能,eSIM的优势更加明显。运营商采用eSIM技术,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中国联通作为最早支持eSIM标准规范的运营商,其eSIM管理平台在2017年3月份已经上线,支持消费物联网应用;中国移动也推出了物联网管理开放平台,并推出了eSIM芯片;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的eSIM平台建设也已经完成。


但对eSIM的功能开放,运营商态度并不相同。中国移动并不支持跨运营商切换,也不支持第三方平台的eSIM写卡。中国联通较为开放,在4月底重庆举办的合作伙伴大会上与华为、联想、高通、阿里、科大讯飞等合作伙伴推出了eSIM联盟计划,希望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领域推进eSIM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因此其底层技术也有差异,中国移动采用了贴片的方式,有MS1、MS0两种;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则采用了TEE模式。


能否颠覆传统SIM卡?


目前HUAWEI WATCH 2 Pro/2保时捷以及HUAWEI WATCH 2 2018三款eSIM版智能手表首批支持中国移动一号双终端业务,后续苹果等其他品牌可穿戴设备也将支持。购买以上支持该业务功能智能手表的用户无需前往营业厅,只需在手机上安装“和多号”App,通过“一号双终端办理入口”即可在线开通业务,2018年6月到2019年5月期间为免费体验期,免收业务功能费。


3月7日,中国联通启动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也从当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开通该项新业务的用户可享受从激活起12个月eSIM副卡使用功能费减免的优惠。苹果的Apple Watch的第三代已和联通合作实现了”一卡多终端”,HUAWEI WATCH 2 Pro也支持联通的”一卡多终端”。


终端企业一直对eSIM卡寄予期望。早在2014年,苹果就在iPad Air 2 LTE版中集成了该项功能,用户可以借助该卡实现自由切换运营商。eSIM的出现颠覆了以往SIM由运营商主导的局面,在运营商、终端厂商之间多出了一个远程配置管理平台,谁主导了这个平台,谁就掌握了eSIM的话语权。


对于运营商来说,掌握这个管理平台意味着能够延续SIM卡时代的主导权,所有的套餐、资费、盈利模式等都能套用SIM卡时代的模式,同时增加了物联网的接入便利性。对于终端厂商来说,它们拿到这个主导权意味着能在激烈的手机/可穿戴设备竞争中获得优势。苹果推出的Apple SIM、华为推出的“天际通”、小米的“小米漫游”、魅族的“国际流量”就是终端厂商在替代SIM卡方面的尝试。


这无疑动了全球运营商的奶酪,因为号码资源是运营商核心资源。当年三星也在其终端中加入了eSIM卡,因为没有运营商支持而无声无息了。因此现阶段,eSIM只可能在受限的物联网场景中应用。


eSIM互通尚是短板


中国移动在验证测试eSIM国际业务中发现,可用软件重复擦写的协议证书(简称“证书”)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一些运营商选择由平台商(卡商)制定证书,平台与证书的耦合性太强,这对全球互联互通的eSIM国际业务来说非常不利。


而且出于规范理解、成本、产品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eSIM卡产品并不完全支持国际规范要求,造成卡产品与证书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现在是各家预置各家的证书,而对于证书如何统一、号码与运营商的对接由谁来把控、以后采用远程下载方式时空中传输会不会被破解等问题,还没有协调统一,还有信息存放、是否满足网络安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也亟待明确。


为实现平台与证书的解耦,打破第三方平台商的垄断,中国移动表示正在制定统一的证书,并与多家厂商完成证书的兼容性测试,目前已部署eSIM平台进行测试。


专家建议,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eSIM的应用。现在eSIM的应用,包括苹果和联通的合作、联通和华为的合作、华为和中国移动的合作,这些都是一事一议的。首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其次是限制范围和限制试点,之后引入更多的产业链企业,最后在有较成熟的经验的基础上上进行大规模推广。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首批启动城市选择的都是消费物联网应用活跃的城市,但都绕行北京,可能也暗含行业管理部门对该业务的商业模式、可靠性、安全性存观望之意。


END

以上文章为转载,不代表本报观点


640?wx_fmt=jpeg

你可能感兴趣的:(eSIM卡要成物联网“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