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与成都全家便利店之比较

去过日本的台湾同胞说台湾的服务差日本10倍不止,而来台湾旅行过的大陆同胞觉得大陆的服务差台湾10倍不止。
服务是个大词,细说起来涵盖太多方方面面,但私以为便利店大约是一处能比较直接形象反映当地服务水平的地方。

在台北交换时,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寸土寸金,校园被一条高架路分为教学区和住宿操场区两部分,宿舍楼下就有一家全家(Family Mart)便利店,马路对面的校外社区有一家7-11,教学区里还有全家和7-11各一家,所以在整个不到10公顷的校园里共有3家便利店。由于处在校园里,这家全家并非24小时营业,而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店内有一处“伯朗咖啡区”,晚饭过后就是学生们聊天,一起赶小组作业的地方。这段时间,除了每晚垃圾车的音乐《少女的祈祷》,最熟悉的就是全家入店歌,兴致来了,我跟隔壁来自捷克的交换生帅哥就一个拿乌克丽丽一个拿吉他,在宿舍过道弹着入店歌玩儿。
回到成都前就听说学校外的那家德克士搬走了,要改成两家便利店,其中一家就是全家。回来没几天这家全家便利店就火热就开业了,说它火热,是因为开也前几天的优惠赠礼办会员卡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店里长长人满为患。过了一周,相邻的店铺开了一家成都本地的24小时便利店,两家的竞争就此开始,开始几天两家的外放音乐和宣传语广告一浪盖过一浪,似乎非要争个输赢,之后也就都疲了才回归正常。又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校园内也开了一家全家便利店。
由于体验上的一些差别,我会下意识去比较两座城市里两个校园的全家便利店(以下简称为台北全家和成都全家)。

收银

与便利店员工的主要接触就是在收银时,相比而言,成都全家的收银速度真的比台北全家慢很多。个人分析原因有二,(1)由于成都便利店为新开业,员工的业务操作还不够熟练,但这也不能为理由,操作训练是可以在开业前培训好的,而成都全家给我的感受是员工培训没跟上就急于开业赚钱了,有时候在成都全家明明有三四位工作人员,却只有一个收银台有一位员工在收银台,其他员工在洗洗擦擦东西,见到有三四位顾客在排队了也没有放下手头工作招呼客人收银,而台北全家员工通常会暂停手头工作为顾客收银。(2)两处全家的收银流程上也有一些区别,成都全家里茶叶蛋、玉米、豆浆、包子、关东煮、热狗肠等热食都需由员工为顾客分装,而台北全家则是由顾客自己挑选食品装好,直接到收银台结账,如果顾客点一份6元早餐组合——1个包子、1颗茶叶蛋、1杯豆浆,成都全家即使一个收银台配备两位员工结账装食也未必有台北全家一位员工的收银速度快。另外,台北全家除了收银台里有微波炉,店里也有1-2台微波炉,顾客可以结账后自行加热。
就收银方式而言,成都全家可以使用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以及会员卡储值,几乎涵盖目前所能想到的方式,部分高校的门店可以使用校园一卡通;相比之下,台北全家只能使用现金和悠游卡(交通卡)。

竞争

成都的24小时便利店正在发展阶段,与全家竞争的本土便利店前有WOWO(2005年),同时期有9010(2011年),后有GOGO(2013年),还有同样外来的7-11。本地老牌中小型超市红旗连锁、舞东风连锁等也是潜在零售业务的竞争者,红旗连锁从2010年开设24小时便利店,一直拥有缴水电费和交通卡充值的便利服务。7-11和全家进入成都之前,便利店模式得到了丰富。面对竞争,全家经历了一段水土不服时期后,也采取一些自己的策略,比如进驻成都大部分高校,即使高校校区内无法开店,也就近开店;推出适合成都口味的便当新品。
台北的便利店市场已趋成熟,基本由7-11、全家Family mart、莱尔富Hi-Life、OK四家分割,分布十分密集,“便利”一词触及到居民生活方方面面,除了“零售+便当”,火车票、长途汽车票、演唱会门票、电影票、快递、洗衣、打印复印、活动报名缴费等均可在便利店里完成。当然,这些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台北快递,在线支付,互联网领域还不够便捷。

集点

成都和台北的全家便利店定期都会与不同卡通漫画品牌推出集点送礼活动,成都全家采用电子集点,办理开通会员卡后,每次消费满额自动集点,手机下载App也可随时查询集点,收集足够点数可直接或加值兑换礼物,另外每消费1元积1分,100分可抵扣1元。台北全家仍然为集点贴纸的形式,存放起来不太方便。

所谓便利店,其根本是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服务,早就超越即时性商品零售的范畴。在大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铺天盖地,似乎与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可以用手机解决。但便利店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急需的一口水,充饥的一口饭团,早出晚归的一个驿站,让生活更踏实的一处聚点。在台北,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已是这座城市的风景,是人情味的体现;在成都,也许未来的便利店更加自助甚至无需人工收银,便利店是否能成为大家习惯online后的offline去处?在邻里关系淡化的未来,引导人们尝试走出家门,去便利店发生人与人的连结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北与成都全家便利店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