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为文稿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剧60讲第二季,我是主讲人李星文。今天这一期,咱们聊聊著名编剧盛和煜的艺术生涯。
在成为电视剧编剧之前,盛和煜已经是成功的戏曲编剧。1987年,他创作的湘剧《山鬼》一炮打响。之后创作的舞台剧,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1994年,盛和煜触电担任电影《炎帝传奇》的编剧。1996年,参与电视剧《汉武帝》的剧本创作。之后在舞台剧和影视剧两线耕耘,成绩斐然。
盛和煜是湖南常德人。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到湘西北慈利山区插队,务农七年。修过铁路、水库,当过公社文化辅导员。
他曾在一个水库的指挥部办过一份油印小报,文字采写和刻版印刷都由他一人完成。在创刊号上,他发了一首悼念因爆破而牺牲的工友的旧体诗,结尾两句是:“此去从容慰平生,仰首南山旗正红”。
这首诗引起了正在当地收集素材的剧作家诸扬荣的注意。他觉得这个不到20岁的青年国学功底深厚,文采飞扬。
“文革”结束后,常德地区成立专业创作组,诸扬荣想起了文笔上佳的知青盛和煜。当时,盛和煜已经进入常德纺织机械厂当了浇铸工人。诸扬荣想方设法将他调进单位,从事专业的戏剧创作。
盛和煜在常德地区创作组干了8年,表现突出。1986年,在湖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推荐下,进入省湘剧院担任编剧。他的《山鬼》探索和还原屈原的生命状态,演出效果劲爆。
在之后的全国戏曲研讨会上,盛和煜以《我不探索》为题发言。他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一定要说出个道道来。这一席话显示了他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
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了电影《炎帝传奇》和电视剧《汉武帝》的创作锤炼后,盛和煜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会。
当时,跨界而来的出品人刘文武在经历了《雍正王朝》的巨大成功后,又受央视的委托创作一部新的历史剧。他选定了晚清作为故事背景,“战略”作为创作基点,开始寻找编剧。
鉴于《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是戏曲编剧出身,刘文武决定仍从戏曲编剧中遴选合适人选。1999年6月,盛和煜成为《走向共和》编剧。接下来四个月看书学习,10月到北京进入封闭创作。他一边继续读书,一边与刘文武和策划班子研究讨论,确定叙事框架。2000年1月,盛和煜开始动笔。
这部作品要表现的是清末民初这段历史,这是一个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时期,内忧外患,各种人物、思潮、党派沉浮奔逐,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创作难度是不言而喻的,盛和煜全身心投入其中。
很多个夜晚,翻阅史料,民族屈辱的斑斑血泪,让盛和煜郁结难纾,拍案长啸。写“最恨是马关”那一章时,说到李鸿章由力争到乞求伊藤博文减少赔款时,他突然哽咽不能言,转身走到窗前,对着北京城璀璨的灯火,泪流满面。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创作的过程中,盛和煜走进了近代史上那些大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逐渐认识到之前清谈历史时的轻率孟浪。
他说,“以往和朋友们谈近代史,对外,慷慨论兵;对内,恣意批评。可现在,我再也不敢书生意气,随意臧否人物了,我更懂得了爱国主义的本质。而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一种历史的通透感。”
从史到戏,他下笔愈发慎重,但也会在符合历史精神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大胆发挥。剧中写张之洞为北洋水师筹款,最后还差八万两银子。正好一个富商愿出高价为其父求墓志铭,身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揽下了这个活儿,以文章换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这是一段虚构的情节。盛和煜读过古文,但没学过墓志铭的写法。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替张之洞写了这篇文章,不多不少,八十个字,一字千金,八万两银子到手了。后来,很多观众信以为真,把这个故事当作了史实。
实际上,最初接到任务的时候,盛和煜多少是有些“轻敌”的,他是负有盛名的戏曲编剧,又有影视创作经验,对制片人和文学策划提的意见不怎么放在心上。但他后来说,这段经历于他而言是进了一所最严格的大学。舞台剧的经验并不全适合影视创作,经过磨砺才能胜任工作。
他说,出品人刘文武是他创作中最主要的依靠和对手。刘文武的逆向思维,冲击着他多年形成的创作观念和模式,刘文武的升华能力,又帮助他更上层楼。他对举荐他参与项目的制片人罗浩充满感激,罗浩的安排令他的写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他说,在这部作品创作伊始,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吴兆龙提出了“捏沙成团,剥茧抽丝”的创作方针。作为责任编辑,吴兆龙的心血,融入到每一集剧中。
经过磨合,盛和煜的剧本得到了出品人和策划班子的认可,也得到了播出平台央视的认可。按说,这事可以顺风顺水地进行下去了。但是盛和煜绵里藏针的风格,以及“捏沙成团”本身的难度,决定了剧本创作的进度不快。作为一种工业生产,刘文武决定再引入一个编剧,共同完成剧本创作。
刘文武看过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建伟写的《历史报告-晚清篇》,知道他熟悉这段变幻莫测的历史,就邀请他加入了创作班子。经过分工,盛和煜写前22集,张建伟写后半部分。剧本创作提速,刘文武开始了拍摄的筹备工作。
导演张黎是刘文武拍摄《雍正王朝》时就已定下来要合作的人选。但张黎之前主要以摄影师的名号行走江湖,央视担心他不能担当导演重任。他们希望是像郭宝昌和黄健中这样的老导演来坐镇。刘文武坚持用张黎,甚至说:“我可以先把片子拍了,你们觉得好,再买。”央视最终尊重了他的意见。
王冰演李鸿章是通过试戏。化妆以后形神兼备,但刘文武觉得王冰身材壮实,后背挺拔,没有”仙鹤之姿“。71岁高龄的王冰主动减肥,才有了剧中清瘦的李鸿章。
孙淳原本要上孙周执导的电影《周渔的火车》,刘文武劝他说:“去那边,也就是拍一部普通的电影。在这边,它会是你一辈子的成就。”孙淳听取了他的意见,扮演了袁世凯。
扮演光绪的李光洁完全是靠诚意打动了剧组。他当时还在上大学,从中戏骑自行车到大兴去试戏,这股拼搏的劲头一下子打动了刘文武。
这部剧2001年10月8日开机,2002年7月28日杀青。预算4000万元,后来超期超支,耗资将近6000万元。剧组在北京大兴区搞了4000多平方米的摄影棚,搭建了议会大厅、垂花门、李鸿章住宅、储绣宫、纯佑门、养心殿、玉澜堂等七大场景,按1:1的比例真实还原。
2003年4月12日,非典期间,这部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观众反响强烈,关于剧中人和历史人物的对比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热点。盛和煜说,“这是艺术创作,不要把它和教科书等同起来,我们主要是关心人的生存状态。我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为任何人翻案的想法,更不会狂妄到要反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部剧播出之后,盛和煜的艺术生涯发生了改变。2003年10月,他从省湘剧院调到湖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担任编剧、艺术总监。随后承担起《恰同学少年》的创作任务。有感于台式、韩式、日式偶像剧流行,盛和煜立下宏愿: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青春偶像剧。
这个项目是湖南台的欧阳常林抓的,制作是长沙台的罗浩牵头,导演工作由嘉娜·沙哈提和龚若飞共同完成,刘文武也参与了策划工作。其创作和制作基本上是正常的周期,但在播出前经历了漫长的等待。2007年3月22日,《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青年毛泽东心怀天下、纵横岳麓的故事,征服了观众。
在央视版片头的正式署名中,编剧是黄晖,盛和煜署名“编剧指导”和“剧本统筹”。通过署名方式也能看出来,黄晖是执笔编剧,盛和煜负责指导和统稿。在2007年第26届飞天奖的评选中,师徒二人双双获得优秀编剧奖。
之后就是《血色湘西》。这部剧讲述了湘西雪峰山下麻溪镇的人民,放下恩怨情仇,共同抗击日寇的故事。这个项目是电视湘军的领军人物魏文彬抓的,欧阳常林是出品人,龚若飞导演。
关于剧本的署名更加复杂:盛和煜是艺术总监和剧本统筹,而黄晖是“主要执笔编剧”,冯柏铭是“执笔编剧”,还有两位是“编剧”。这部剧于2007年11月30日在湖南卫视开播,反响不错。
在这两部电视剧之间,盛和煜还参与了冯小刚电影《夜宴》的创作。这部电影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台湾编剧邱刚健先写了初稿剧本,冯小刚在调整剧本时发现他无法掌控古人说话的腔调。在张黎的推荐下,长于古雅台词的盛和煜加入创作。
在讨论中,盛和煜提议将主题从“生存还是毁灭”,调整为“欲望能创造一切,也就能毁灭一切”。他写的故事和台词被导演赞赏。然而,电影上映的时候,这些词经葛优一说,引起了笑场。盛和煜大感受挫,意识到:葛优已经固化为喜剧演员,基本上是一见你就笑的效果。
再后来,盛和煜又参与了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的创作。这部电影的剧本经了芦苇、邹静之、王蕙玲、盛和煜等名家的手,但吴宇森最后用的是自己的版本。
过去10年中,盛和煜依然活跃在影视剧和舞台剧的创作中,除了做编剧的老本行,他还以总策划的身份,为丁黑执导的电视剧《冯子材》保驾护航。目前,他的历史剧剧本《大清十三行》已然脱稿,革命历史剧《香山叶正红》正在创作之中。
在国剧发展的历程中,历史剧四大家自然形成:刘和平、盛和煜、朱苏进、江奇涛(排名不分先后)。当前的电视剧市场风云激荡,三个“重大”的创作方向已然明确。他们中年龄最大的盛和煜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希望他的新剧本早日转化成影像,与观众见面。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
主讲人 | 李星文
编导 | 吴勇
摄影 | 吴勇 宋新宁
责编|久酒 主编|铁皮小鼓 监制|李星文
留
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