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概述01--谱名

家谱,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家乘,家牒、家史、家志,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记、百家集谱、世世纪、世谱、世本、世录、世家、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等。

中国家谱概述01--谱名_第1张图片

家谐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等内容,如《汾濒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也有一些家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名称上,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还有一些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武进县古名)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待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朝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像这类取名方式,在家谱中并不常见,一般还是采用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

中国家谱概述01--谱名_第2张图片

在谱名中,尽管有家谱、宗谱、族谱等名称区别,但大多是记述一姓一宗一房一支的家谱,也有少数称为通谱、统谱,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谱。“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明景泰二年《新安程氏通谱序》)。通谱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长期和平环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家谱。如《王氏通谱》(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等纂修),就将分属多派散居各地的王氏世系,主要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等派系统贯于一谱,计102卷,82册,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王氏家谱。又如明代嘉靖十四年纂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就是一部将分散在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黟县、旌德、泾县、南陵、石台、贵池、浮梁、德兴、乐平等地的张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大统谱。

从谱名中,还可看到一种称为联宗的家谱,即含有两个姓氏以上的联宗编修家谱。如《(江西婺源)萧江家乘》(清道光三十年,江赓纂修),该族原姓萧,一世祖祯,唐朝时改姓为江,隐居歙县黄墩,后世散居皖南及外省各地,均以萧江联宗子孙自居。类似的家谱还有《张廖简氏族谱》(张清风主编,1959年台湾台中新远东出版社铅印本)、《姜卢纪氏族谱》(姜卢纪氏族谱编委会纂修,1967年台湾彰化商工文化出版社铅印本)、《赖罗傅联宗大族谱》(赖国民、赖济汾主编,1970年台湾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排印本)等,这类联宗谱的异姓之间,历史上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作者:王鹤鸣,研究员.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家谱概述01--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