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没有误解《道德经》吗?

写这篇东西,是因为自己在十七八岁时,错误地理解过一些好书,以至走过一些弯路。至今,我还看到许多人正在这条弯路上走着,忍不住就想跑过去喊一声:“那条路不对啊,尽头可是死路。”

我想谈的,是道家的《道德经》。如果整个中国文学史看出是一部武侠小说,儒家《论语》是少林派《金刚经》,浑然天成,横着练,竖着练,都对身体有好处。道家的《道德经》则完全不同,这部内功心法,一旦练错,轻则筋脉错乱,重则走火入魔。

1.对“无为”的误解

许多人对道家有先入为主的态度,认为道家思想消极,这是站在儒家积极入世的角度来看的。这好比是带着墨镜,看到一切都是黑色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道家的“无为”,首先先要放下儒家的成见,不要以消极还是积极简单的二分法看待无为。

无为其实有两层意思:

一是把“无”翻成“没有”。即无作为。《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馀。”整个人类社会总是追求已经足够的东西,而忽略自己不够的东西。比如一个企业老板,他原来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千万富翁,当他在40岁达成了这个目标之后,立马有了新的想法,我要成为亿万富翁。此时对于他而言,或许因为十多年的事业打拼,他错过了孩子的生日,错过了妻子的结婚纪念日。甚至,他的健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他停下他的脚步,等等他的身体。他已经完成了人生总的目标设定,他此时需要的就是“无为”。

再比如,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孩,她渴望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于是她选择去做整容手术。她不知人类的美不仅有外表的,更有内在的。与其花时间在外貌上,又为何不对头脑进行投资呢。所以,老子所提倡的,是人在感官世界上的节制,想想自身真正的缺失,而不是随着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随波逐流。

二是把“无”翻成“没有”,即看不见的作为。人的理性认知有限,无法看到这个世界全部的运行规律。人要明白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对社会抱有谦卑之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任何记录被创造的同时就预示着将来它是要被打破的,持功傲物只能至盛而衰。人更应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就算人可以胜自然,难道人还能胜宇宙吗。我们至今不是还没探出银河系吗?

由此,其实可以看到,无为并非是什么事都不做。和消极并无什么关联,反而说,无为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

2.对“自然”的误解

许多人认为,老子的所崇尚的社会,是原始社会,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了“自然”,那么“自然”是“大自然”的意思吗?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后来的自然是大自然的意思,必然就包括了前面的天与地,前后不就矛盾了吗?

刘笑敢对此提出了老子的“自然”是“人文自然”。认为老子的自然,是效仿大自然和谐有序的规律,但并非是退到原始社会。古代的“自然”和我们现在的“自然”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自然更有大自然的意思。但是在古代需要分开来读,是自己这样,自然而然的意思。

比如说一件事,并非是别人逼着我去做,我才去做。而是我自愿地去做。一种价值观,并非是他人强加给我,而是我自己得出的价值观。我遵从我的内心选择。这样的自然往往是需要勇气和智慧,众人都说应该去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当老师,做医生。但是你并非发自内心的喜欢,你要逆父母,逆大流,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一个自然而然的人,是并不容易的。没有勇气,便跨越不了世俗的追求;没有智慧,更坚守不住内心的价值。

于是有人就问,我今天去抢了银行,但是被警察抓了。警察问我为什么要抢银行?我说,那是我内心的自然,哪里不对,我也是遵循我内心的召唤。所以,值得一提的是,老子的自然,并非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与西方的自由更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个人自然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抢银行即使是你内心的自然,但你的行为却破坏了社会的和谐有序,影响了社会的自然,必然会被社会所不容。

总之,我只提了被误解的小小两点,其实《道德经》还存在许多的误解之处,例如,有人认为它是弱者的孟婆汤,其实它是强者的开山斧;有人认为它是法家的阴谋论,其实它是道家的定海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没有误解《道德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