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1880个字
主题: 沟通、孝顺
-01-
前几个月的时候,我和父亲吵了一架,以至于现在都没有缓解。
事情的起因是我要转专业。当初报考的时候只顾着要进这所学校,却没有考虑专业的事情。从大一上课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搜集关于这个专业的就业,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优势等等各种信息。
然而我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我不喜欢,而且不适合这个专业。我一个物理电学的渣渣却报了一个主修电的专业。
再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去考虑别的专业。最后,靠着期末的努力拿到了转专业的名额,却没想到在父亲这遇到了坎。
他说我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你为什么不去学一学” “我不喜欢,而且不适合,与其工作后跳槽还不如现在就转了” “你就是在糟蹋钱,瞎折腾什么”
父亲撂下一句话,只要你还花我的钱,就听我的
之后就再没有了任何沟通联系,没过三天,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在微信群里批评教育我,也就是在此刻我才意识到某些农村妇女口舌之恶毒。
“你爸爸天天累死累活的,没想到养了这么个不孝的儿”
“现在不跟你爸说话了,将来等他老了你不得把他扔到路边啊”
“学了这么多年的习,连孝顺都不会写了”
这跟你们有毛关系啊
-02-
我退群了。然后整个世界就安静了
我听过的对于孝顺最low的解释是在晚七点的某档收视率第一的节目中。一位老大爷,对着话筒说,所谓的孝顺就是什么事都要顺着父母。
呵呵!呵呵!呵呵!
我们小时候都被要求做一个懂礼貌、爱学习的乖孩子,而当我们长大后才发现坏孩子才是许多人点赞的对象。他们有比乖孩子有丰富经历,有跳跃思维,而这很创业。
我从小就一直“孝顺”父母,一直顺到大学。可能他们是为我好,但我不觉得好。
与其成为他们向亲戚炫耀的资本,我宁愿当这个“逆子”。
-03-
大多数人选择不与父母沟通,无外乎三大原因
思想维度
影响一个人的思维的因素有很多,但往往离不开两大元素,一是生活环境,二是学历水平。而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反应在对你所做的事的态度上,
比如高三之前严禁你搞对象,上大学又逼你领个对象回来看看;
比如朋友圈不让你屏蔽他们,却又总是评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比如想要你找一份有钱的工作,又不许你离开他们去大城市;
……
回顾我们父母的成长,他们的经历比我们要混乱得多,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叫安全感的东西。他们催婚催生孩子,只想让你过上一个稳定的生活。
我至今很难向我父母解释清楚什么是梦想?挣不来钱的梦想有什么意义?
他们也尝试去理解,我也尝试用他们的思维去阐释,但三维世界的正方体在二维世界里永远没有高度。
而且有的时候我父母不把脑力活动当劳动。我坐在电脑前写了一天的文章,搜集完素材还有构思文章脉络,然而他们就觉得你在电脑前坐一天根本没有有什么可累的
年龄差距
你不能去否认年龄差距所带来的代沟,尤其是在生活上,年龄的差距会极大的缩小你们的交集
当你发着好燃的弹幕时,他们会觉得屏幕上这么多字还看个屁啊
当你兴致勃勃地看直播时,他们会觉得你看一个人吃饭有啥意思啊
当你对着手机玩小咖秀时,他们会觉得你是不是犯癫痫了
……
就像95后的我不懂00后的世界一样,父母也不懂我们的世界,即便是他们用着微信,刷着微博。而且我们也很难融入他们的世界,老中医来送药了,老家的谁又跟谁打起来了,哪家超市的鸡蛋降价了…
越长大越发现,我们的交集只剩下来三样东西:天气,身体,钱
就像上大一的时候我跟我妈打电话一样,格式永远都是这样的,我:你吃了吗,胃还疼吗 妈:天气怎么样了,你学习怎么样了,找对象了没有,你缺钱吗?
我也想打开话题聊很多的东西,但很难像对朋友一样跟我妈说旁边大保健多少钱
身份关系
我听过最可怕的恐吓就是”我是你爸,你必须…” “我是你爸,你必须…”
你把父母当朋友,可父母不一定把你当同辈。你是他的孩子,他就一辈子把你当孩子,而非一个有理智的成年人。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独立,生活独立,经济独立。但一个人一旦开始独立就意味着他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疏远,而疏远必然导致沟通减少。所以独立来获得平等沟通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04-
时间的流逝父母注定要与子女分离,一味地要求生活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父母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应该以我们为全部的中心。
父母的人生应该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只有我们一种可能。就像我鼓励我妈去跳广场舞一样,她应该有她自己的老年生活,我喜欢她跟我聊那些跳舞的老姐们的故事而不是谁家的姑娘又分手了。
有人说过沟通的最好方法叫换位思考,但很少能有人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知道不沟通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我只是想表达我是成年人的愿望。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所理解的孝顺是让他们看到我可以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我从来都不觉得不沟通就是不孝。
我知道这很负能量,但我还是想对和我一样的人说:放弃无效的沟通,用行动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