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笛子与萨克斯演奏

        《绣荷包》是近代民歌的一种。妇女们在绣制荷包的过程中,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对爱情的向往倾注在一针一线上,一边制作,一边轻轻吟唱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便诞生了以绣荷包为题材的民歌,这些民歌采用叙事的手法,歌词内容丰富,曲调大同小异,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

        在旧时代,无论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还是达官显贵、大户人家的千金,都要具备一项基本的“技能”—女红,即过去妇女们所做的纺织,刺绣和缝纫等。女孩儿家能有一手好的针线活儿是母亲的骄傲,出嫁以后,更是娘家有教养的体现。因此她们在日常生活和辛勤劳作中创造出了充满智慧的刺绣技术,在众多的刺绣工艺中,最突出的和引人注目的要数绣荷包了,荷包被称为“女红”艺术的经典之作。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绣荷包这一传统工艺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流传。如现在我国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绣荷包的传统仍在延续。

        我分别用笛子与萨克斯演奏,试听:


绣荷包(山西)-笛子独奏-琴台乐坊



绣荷包(云南)-笛子演奏-琴台乐坊



绣荷包(山西)-萨克斯独奏-琴台乐坊


        山西《绣荷包》歌词: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么杨柳梢。三月里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一绣一只船,船上撑着帆,里面的意思郎呀么你去猜。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

        云南《绣荷包》歌词:

        小小荷包双丝双线飘,妹绣荷包嘛挂在郎腰。小是小荷包,小是小吊刀,荷包吊刀嘛挂在郎腰,小是小情哥(哎)等是等等着,不呀等小妹嘛要等哪一个?荷包绣给小哥带,捎呀信小哥嘛买线来,捎信小哥嘛买线来,红绿丝线多多买,郎要的荷包嘛绣起来。哥戴荷包街前走,小呀妹随后嘛紧紧跟。

         文献记载

        《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词版本。“绣荷包”这一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标志,更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在我国各省的民间歌曲选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绣荷包》小调。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风情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调式调性、不同节奏和不同表情的《绣荷包》,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一个母曲繁衍成很多大同小异的子曲,形成各种变体。这些众多的同类小调,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不同的情趣,在演唱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歌《绣荷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未出嫁的姑娘们,背着人暗暗绣制荷包送给意中人,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犹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情思。

        第二类反映年轻的汉子走西口(指内蒙西部大青山一带)做工,妻子为他绣制荷包表达思念之情。陕甘宁一带或华北诸省的农民苦难深重,只有丢下妻儿老小到外地谋生,有的能活着回来,也有的在外贫困而亡。

        第三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的只反映爱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现思念之情。在一首首动人的歌曲里,寄托着民间巧女们的心手合一的情感,绵长动人。

        山西《绣荷包》曾作为电影《血战台儿庄》的背景音乐。

绣荷包-笛子与萨克斯演奏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绣荷包-笛子与萨克斯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