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斋法

华夏道藏

关注

3.178

·

字数 1517 · 阅读 73

2019-02-12 09:09

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

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麽意思?

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後,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

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乾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麽?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麽?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於「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後,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於执着,再後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於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後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够了。

哲思 人在江湖

(文章来自于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无明师指导,不建议自己练习。切记!切记!!)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李连杰去西藏拜见大成就者阿秋法王的神奇经历

阅读 275

老祖宗留下来的避邪之法

阅读 1852

这样来打坐,身体香如玉

阅读 605

龟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

阅读 928

转载】宇宙的密码:能读完、读懂此文的,能量都不一般

阅读 559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心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