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用变化击败变化

想象你自己正在一个房间里,房门是木制的。房间里有一根蜡烛、一包火柴和一盒大头针。只使用这些东西,你如何才能把蜡烛固定在门上以便将它点亮,让它正常燃烧,制造出可供读书的亮光?        ——盒子问题

能把“创造”这件事用跨越多个领域的内容完成充实,并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将创造之心重新梳理,《创造》一书的精彩毋庸置疑。

《创造》用一整章的篇幅来消除我们对创造的神圣化,作者用故事,用正面的反面的研究案例,喋喋不休,只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创造就是日常。创造之所以被摆到高不可攀的神坛,只是因为创造的结果不同寻常,而创造过程是没有神秘可言的。

阻碍创造的因素有三:一、它并非易事;二、我没有时间;三、我做不到。

那么本书的基调也就奠定了,创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你既需要有灵感,又需要持续不断地试误,还要有坚强的神经和强大的毅力把创造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剥离出来。没有一个暖房为你挡风遮雨,还用养分源源不断供养着你,等着你结出创新之果。

真有意思啊,明明是说“创造”,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词却是“梦想”,同样是思考开出的花朵,从遥不可攀到去一步步践行,竟可以用同一套逻辑去实现。梦想照进现实,阻碍我们抵达梦想的,只有自己。

关于对认知过程的思考,从德国到美国,通过登克尔完成了延续。我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是否富有传奇色彩,整个人类关于对思考过程的思考,落到实实在在一个或两个人身上,多少带有美式救世英雄的形象。岁月之河太长,还原真相太难。大脑从黑箱到灰箱,看清了一些东西,又未必真的看清一些东西。这不是一场诡辩,我们所要知道的,不过是循着思维的线索,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来完成对创造的进一步探索。灵光乍现的故事在这里失去效用,绝妙的想法如果不能通过脚踏实地的执行去实现,永远不能称之为创新。创造是结果,更是过程;是问题,更是探索。

既然是探索,就一定有失败。本书给了创新者们一条最中肯的建议——失败是一种最好能在私下完成的拒绝。对未知的恐惧,对新事物的抵触,是人类亿万年来发展出的本能。人们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创意以一种安全的,可验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搜集更多有说服力的证据以前,我们应当是自己最大的批评者,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能更大程度地让我们避开由抗拒带来的伤害。这个世界本来就倾向于拒绝你,不要给它更多不必要的理由。

看这个动作,只要我们视力还正常,保持着清醒,就无时无刻不在做,但作者仍然花了一章的篇幅来重新定义这个动作,从“看到”到“看见”,从眼睛到思想,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初学者的状态。想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创造中,这句话又可以得到另一种解读,唯有放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初出之心悦纳,方能够寻根溯源揭开真谛。

应授予荣誉时,荣誉将授予谁?历史丰碑上镌刻的一个个名字,有多少人是名至实归?大量女性完成的工作被抹杀,而每一个获得荣誉的人,又都不能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并不是指的一个人,是世世代代的人的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甚至这句话,我们都不能再说是牛顿的创造。还原一个真相,不被既存的信息干扰,作者用他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创造基本的态度。当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发展的过程,就没有那么多的输赢,没有那么强烈的遗憾了。

任何一种创造的结果,在其呈现出来后,会引发一系列远超出创造者预料的反应,有好的,也有坏的。当恶果产生,去追溯创造者的责任,并不恰当,不害怕,不回避,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用新的创造去进一步改造前人的成果。创造之路,就是人类的发展之路。

是什么在激励我们去创造?也许是奖励吧。但多数实验告诉我们的结论却是相反的,奖励很大程度会抑制人的创造力。这不是一个新鲜的结论,在心理学关于动机的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实验验证了这一点。任何奖励,当以有形的,可以传播的方式兑现,就不可避免地会让我们心理的天平失衡,内部动机容易转化为外部动机。让人厌恶创造这件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他奖励吧,当有一天这个奖励消失,创造的热情也会熄灭。让孩子讨厌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掌握知识之后给他物质奖励,当你的奖励满足不了他克服学习中困难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你将再也不能让他掌握任何知识。

当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更能触动我们的神经。凯文·阿什顿带着我们沿着创造之路慢慢走来,抵达创造型组织的本质。任何一个帝国式的组织宣称自己是创新型组织都是可笑的,不管如何倡导创新,组织用行动告诉员工,遵从才是基本准则,所谓的执行力,也就是执行者需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完全遵从发起者的指令去行动。如果你遵从,但却不创造,你可能会得到晋升;如果你创造而不遵从,你将会被解雇。多么直接的现实。

回到最初盒子问题的解决办法:一、烧融蜡烛的一部分,然后用融化的蜡把蜡烛固定到门上;二、用图钉把蜡烛钉到门上;三、清空图钉盒,把它钉在墙上,用它托住蜡烛

创造,究其实质,和打破思维定势用一种新的思路成功解决盒子问题是没有差别的,创造,不是天才才有的特权。只要去做,不断去修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者。由于数学上的原因,消费是一种危机;但由于创造,它还未成为一场灾难。世界变化很快,不要担心赶不上变化的步伐,专注于内心,付诸于行动,以变化击败变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秘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造,用变化击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