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重走解放路,从能想起通知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完才休息,已经凌晨一点。六点半起床上一师给给孩子送瑜伽垫。天气的晴朗没有昨天通透,泛着一丝沉闷,有花斑鸠的叫声。确定阳光没有出来多少,院子里锻炼身体的大姐打着招呼,门口老王拿着水壶去接水,夹道里卖菜的老板三轮装满批发来的青菜扎在门口。七一路三里河和梅溪河的步道成为人们晨练的好地方。
一师院子里花池里不是有昆虫鸣叫,水池里的睡莲开了花,杨树林的亭子里坐了不少人。操场里咘咘扽扽,打球的,踢球的,跑步的,训练的,夹杂在一起。家长也是睡眼惺忪,揉着眼咱在跑到边,或聊天,或者扣手机照相。两个家长讨论着高中报考的是有一中五中可以双选,还在讨论十二中的升学率又提高了。
坐在方圆酒店打听,想着写一点东西,能够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一个铺垫,写了二百多个字,一看时间已经七点二十。匆匆忙忙往孙家楼赶,从人民路沿着民主街吃的早晨,一笼小笼包子。民主街的老人们往往勤快,早早的沿着这条街转悠。孙家楼的院子里还算静谧。叶小闲老师给我电话说早上有一个活动,或者要去晚一点。拿了几件衣服就顺着孙家楼夹道,从南门东马道往白河边走。看到蔡杰老人准时就在杨家大院对面坐着,跟两个路人讲着解放当日的事,解放军是从哪里进的。
1
到地点的时候,金牌志愿者韩明庆已经到达目的地,拉条幅,站在路口,太阳炙热的烤着。徐世毅提着塑料袋,拿着基本冯友兰文集第四册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一本五块钱,很像样。吕老师骑着三轮车过来 ,很守时,手里提着一个布袋,是一本书的清样,画说南阳古事,布局和装帧漂亮,对于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支撑着他。
人越聚越多。天热,张玉娥老师也赶过来,李萍和一个摄影师一起过来,叶小闲老师也过来。龙飞哥很守时,郭老师过来的时候摊着吕老师的新书在讨论着如何更加完美。世毅拿着签到表迁到,顾世创和杜若过来,李保铨老师还没有过来,大家说要不先开始走着说着。周竟存老人穿着米白唐装过来。老人一辈子以艺术照亮别人,自己也很健谈,说着最喜欢的事。
广才老师很操心,拿了两套音响,一套是拿在手上,一套是手提的。拿着一个小的,周竟存老师就阴阳顿挫介绍着南阳,九里十三步四个城门,七十二条街。老南阳在解放路的精气神出来了。因为社会工作,因为杨文磊老师的介绍,去年九月的一天下午,下着雨,去周家大院见到周竟存老师,讲述的老南阳产生了对老南阳的热情。
顺着解放路北去,蔡杰老人坐在石板上张望。一群公益人的到来,蔡杰还有点怵,刚开口,原本滔滔不绝,一时说不出话来。就是这样吞吞吐吐的把话匣子打开,又重复了昨天说的解放的当天解放军进南阳的时候,端着萝卜丝干饭,看着雄赳赳气昂昂,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二里河和盆窑也打仗了,一幅幅画面似乎有浮现在眼前。
一个临近的老人,跟团队人说也想说一说。站在人行道上,说着哥哥跟着王凌云跑,又参军,后来不在了。历史就是这样,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李保铨老师拿着话筒介解放路的来历,为什么叫解放路,领袖关注南阳,南阳解放为全国解放做出重要贡献。太古糖烟酒公司,杨家大院,一个年轻人说,你们重走解放路,也走一走乾园,乾园二楼有一个乾隆四十九年的柱子上写着建房的日期,因为这个地方原来是国经房。原来年久失修,社会人员出资能够租用二十年,这是一种以建代租的方式,三进院落相对完整。
遇到西河坡住的赵伟老师,讲着说一会儿到它那个地方。到解放路与中州路口向北角,那个卖湿瓜子的叫袁宝明的大姐,她是袁宝华的妹妹,一个爷爷,不一个奶奶。但是很可惜,今天上午没有出摊。在项目指挥部的对面,一个效果图展现在眼前,郭老师说,原来也市四合院,只不过有些是草房子。吕老师说,那是赵芝廷的房子,原来赵也是一个抗日英雄因为信仰不同,被镇压了。
南门东、西马道,西河坡与南门西马道拆迁,南阳城墙露出了基础,与护城河的落差就出现在眼前。城墙与门构成了城,一些因为拆迁处理的二手商品,在人行道上摆满。杨州咸水鸭门口,原来这里是个周记刻字社,因为当时干什么又要盖章和画押,所以当时的应用很多。
2
孙家楼夹道的路名牌,几个人要去看看。周竟存老师说那里有七步三拐弯。原来在拐弯处,这个地方就是七步三拐弯,下面是一群历史建筑,清末民初的几个富商所建。我突然想到裴国强老师说房地千年流百户,越走越开阔。我跟叶小闲老师说,七步三拐弯有诡秘之处,需要自己体会,这里面有故事。孙家楼前,市级文物保护铭牌前凝望,这是历史建筑带来的空间感。穿越在里面,寅宾馆被租户用铁架子护住。李萍说,谁封的,我说不知道。
每次参观孙家楼,有的来过,有的没来过。来去无踪,但是在这个城市的格局里,有很多感觉。周竟存老人原来在一号院住,他的青春年华留在这里。我领着他看看老地方。是啊,故事是城市的灵魂,有灵魂的城市才有品味,咀嚼了城市故事的人才能和这座城市血脉相通。
走在正堂的扶着隔断的门,望着里面,说这里原来有一个梯子,还有阁楼,我把这个背影照下来,准备作为这个。透文章的背景。过门口两个斑驳的墙绘红色娘子军与主席画像。门口老城捡拾的缸罐石,无疑延续了这个古城的风俗气质。在院子里照相,建筑里蕴含着的信息如此丰富,远远突破了我们的想象。
在一号院,周竟存老人带着大家对姚式一故居做一个讲解,原来这里是百货公司医药公司,也当过歌舞剧团,演出过很多剧目。就像进孙家楼下来,周老师边走边唱一样,还是回荡在六十年前的独特存在。惠大才一个人坐在屋里,顾老师跟这个抗美援朝老兵交流。
叶小闲老师告诉我,想让渔客朗诵一下《老南阳》。我说可以啊,在孙家楼,在这个老城的夹道里,最有味道。渔客拿起手机,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大家带回到古韵悠长与世事苍茫的场景里。原来都顺着孙家楼到吉庆巷这些窄窄的夹道,弯弯曲曲中,回荡着一群人的声音。再次走到吉庆巷口,老朱站在白铁社前,说着他的手艺。全南阳的白铁工都聚集在这里,在这里发散向全市。
3
郭老师说三四岁的时候就住在对面临街房里,对面就是三眼井。后来父母想把它买下来,结果没有成交,倒是三眼井留下了最丰沛的记忆。我说天太热,李保铨老师就是觉得头晕就回去了。我说咱们这次走到文正街就结束。在文正街口,大家在老房子上拍照留影,在行走中流连忘返。我看见李升恒,这个原来卧龙广播电台的老人,顾老师讲也是他的老师。我喊李老师,他回家换换衣服过来了。大家合影留念,李升恒老师老人讲了很多关于东辕门西辕门的样子。吕老师拿着他画的图,李老师说自己见过,不是这个样子的。等大家都散了,李萍老师要去李升恒老师家坐一坐。唐新骑着车子过来,说有事来晚了,但是给我送来一张《河南日报》,上面有我的内容。我笑笑,上南阳日报,也是不知不觉。
记者崔万金,采访我和世毅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我说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去发现去宣扬去倡导一些城市的真善美,发现这个可以承载更多美好生活想想的东西,留在里面。在李升恒老师家,丁阿姨也在,她的父亲叫丁长汉是个拳师。李萍跟李升恒老师聊着南阳的过去,顾老师也过来。我全身湿透,告别文正街。到孙家楼收拾收拾去新闻中心。余谦已经催我两次领导讲话还要写。
从东马道过去,想起张广才老师的小音箱还没有拿,韩明庆老师的马甲说穿走随后再换回来。惠大才出来又回去了。东马道口几个老太太在门口聊天。我说有没有一个百岁马姓老人,都是摇摇头。顺着新华路走到新闻中心,已经浑身散架,把这个活动的新闻稿写一下。
5
中午一直忙到一点才去吃饭。小斐说喝一瓶大乌苏,一种新疆啤酒,在一个羊肉烫下片,大家一起讨论着加班的意义。讨论着人情世故,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问题。但是余谦说,人最复杂,好多人喜欢大操大办,面子问题,越大操大办越负担小。好多事好多人不知可否。
下午写着材料。跟赵影联系昆山公益创投的事。间隙晓颍哥说着现在的一些学区房的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还很多。2005年原来买房子12万,卖了19万,又买了25万,再卖48万,越卖越贵,又买了个高层。大家还在讨论说现在市委家属院一个红砖80平米二手房都卖到130万。也聊到现在所有采购问题,都有自己的方式。我说道可道,非常道。甲方乙方,其实所有的博弈就是在安全前提下的利益分享。
一直忙到六点半。一个老朋友为孩子上学的问题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因为能力不够,或者这些民生工作亟待解决认知问题,不管在哪里都是最好的安排。顺着路往回走,天气闷热难忍,在解放路口遇到袁宝明,说起上午的事,她说知道啊,这里的老南阳都在议论着。因为每一次活动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公益人,所以有时候百密一疏的事也是常有的,譬如没有提到某个人的名字。
孙家楼柿子树上的两只飞鸟窜出树冠飞到房顶上了。我拿起儿子训练的瑜伽垫。把上午穿的机构马甲拿上洗洗。天边的白云乌云堆砌在天边。天林约着晚上来辅导公务员考试,上周就忘了。约的晚上九点。上次布置的作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背的比较流利。但是逻辑思维和汉语表达的词汇量,还有欠缺。晚上又跟他一起学习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逻辑关系,分析一些案例,也布置一些作业,关键是锻炼写作能力。外面的云彩舒朗开来,院里还有散步打电话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