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打暑期工的22岁四川籍女大学生小李,遭遇一起支付宝退费诈骗,8200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被骗走。公安长安分局经过5天的艰辛努力,截至8月15日,共抓获嫌疑人5人,追回小李被骗财物。
近期,大学毕业生李文星误入传销后溺水死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传销组织“蝶贝蕾”早在2006年就被集中打击过,也被国家工商总局当作典型案件警示过。
类似的,还有很多大学生身陷传销组织的新闻。据相关数据显示,传销人员中2成为大学生。传销组织为何锁定大学生为目标?大学生如何防备陷入传销,被骗时如何脱身?
大学生是最好的目标
1.大学生思想单纯阅历浅
大学生初入社会,对社会抱有一厢情愿的美好憧憬,并没有让周边小事情凸显的现实引起思考和警觉。阅历太浅,面对传销人员的语言蛊惑无法辨别,轻易信任,不好意思拒绝老乡、朋友、哥们的好意。
年轻人总把面子看得很重,殊不知那些不知根知底,只是几面之缘觉得豪爽的朋友、兄弟的面子之下,藏着吃人的怪兽。面子和命相比较,大学生应当学会拒绝面子。
心是一面镜子,自己内心善良,世界众人都是善良。大学生总觉得自己干不出骗人的事,别人怎么能骗人呢?其实这是一种自我麻痹不成立的判断。要保持内心纯净的同时,窥一斑见全豹,知晓社会的运行规则,调整自己的状态。
2.急于赚钱证明自己
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懂,但都理解不一样。大学生毕业时急需证明自身价值,总以为自己是优秀的独特的带着主角光环,总有一个馅饼砸给自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这种错误的意识给传销人员打开了心门。一份铁定暴富的工作放在面前,大学生能不动心?大学生应该想到,工作与收入是一种等价交换,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夜暴富的好事,需要付出的代价几乎等于零,可信吗?如果存在,对方为何不去做?
3.应变能力差
面对传销人员犀利的口才,煽动性的引导,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接受的大学生,思维和观点都会顺着对方的牵引而行,一步踏进陷阱,步步深入,最后深信不疑憧憬激动。
就算进入传销窝点,发现被骗,应变能力更差。新闻报道中不乏和传销人员据理力争被毒打致死,或者强势逃跑失足摔残的事例。
应变的目的是脱离,脱离的手段很多,不光是正面冲突战胜对方而脱离,正确选择是虚伪应付对方,暗中观察形势地势,计划准备充足后逃跑。
选定了目标,传销人员会将目标带到地点进行洗脑。
传销“洗脑”三步骤
1.热情接待参与人
人在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会本能地感觉孤独,想要回到熟悉的地方才有安全感。传销者热情接待是为了营造欢乐氛围,让被骗加入的人有归属感。稳住心神留下来。
2.聊天中灌输“成功学”
传销人员会给被骗者每天灌输“成功学”,鸡汤+案例,鼓舞人心,让每个参与者激情膨胀。休息间也是多人一个房间起居,彼此之间还要交流心得。
无形中,被骗者的信念和行为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从众。
回想我们从小学升到中学,初入大学,进入新公司,或者搬家,每次都是本能地调整自己状态融入当前环境,好让自己能获得圈子信任。
同样的,被骗者本能地调整自己从众,加上不断地被洗脑,很快陷入执迷不悟式的相信。
3.磨砺意志打鸡血
传销者会组织很多活动,“晨练”站军姿,甚至打出“今天睡地板,明天当老板”的口号。强化着受骗者的三观,使之不断地相信传销,并最后迷失心智。
判断是否涉嫌传销的标准
“交入门费”:让你交纳一定资金或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加入资格。
“拉人头”: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所交纳的资金或者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
传销组织惯用的幌子
1.打着“国家搞试点”“西部大开发”等旗号,诱骗参与所谓“资本运作”“特许经营”等。
2.打着“招聘”“招工”等名义,诱骗参与传销。
3.打着“特许经营”“加盟连锁”“直销”等名义,诱骗到异地传销。
4.打着“网络直销”“网络代理”“网上学习培训”等名义,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
5.以销售商品可高额返利为诱饵,通过发展加盟商等形式从事传销。
网络渠道的兴起让五花八门的微店纷纷冒出头来,奉劝眼热于挣钱,梦想当总代理一夜暴富的人对比一下换汤不换药的赚钱模式,仔细分辨,别从现实的传销坑里出来,又掉进网络传销的坑里。馅饼变陷阱只是看你站在外面还是站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