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导读课心得——苏轼的情与适

  在上这门课前,我对苏轼的印象仅停留在大文豪,贬谪,超然物外这些关键词上。但即使对苏轼的了解如此贫乏,我也爱上了他的诗词爱上了这个人,否则也不会选择这门课程。而上完这门课后,对苏轼的了解自然是增加了不少,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话来说就是,“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是的,苏轼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拥有着多重身份,而我也通过这门课程,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些。而我最大的心得便是苏轼的情与适。

    苏轼的情,是他的重感情,他的感情丰富。苏轼十分看重感情,这一点毫无疑问,关键是他还能用他的赤诚和真心认真对待每一份每一种感情,也正因此,他才能收获千年后仍为人称羡的手足之情,爱情,友情,父子情……

    课程的第一节课讲的便是苏轼在去凤翔上任的路上,他为弟弟写下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也宿命般地预示了苏轼一生的命运。因乌台诗案被困在牢狱里的时光,他写下了“遗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两人的兄弟情可以说是千古难遇。两个人不仅是兄弟,更是彼此的知己,相知,相守,相惜,这样的感情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弟弟苏辙,苏轼能写出最好的诗来,而他为苏辙写的水调歌头,也因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苏轼的孤独和对弟弟的思念。据不完全统计,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之大,可见兄弟两人感情之深厚。苏辙也在给哥哥苏轼的祭文里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而苏轼的爱情也是十分动人,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夫人,而红颜薄命,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不幸又幸啊。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是苏轼的第二任夫人,作为进士之女,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更感念与苏轼对妻子的深情厚谊。她贤淑温厚,尤其待苏轼前妻之子犹如己出,在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时更是不离不弃,常伴左右,可以说是给了苏轼莫大的支持。在王润之死后,苏轼也十分悲痛,承诺要“生则同室,死则同穴”,最后他也实现了这一点。朝云是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名舞女,虽身在烟尘,却气质非凡,令苏轼一见倾心,苏轼先是收为侍女,后又收为侍妾。她是苏轼凄凉晚境唯一的依偎;在苏轼被贬惠州的日子里,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只有她用一双慧眼看出夫子的“一肚子不合时宜”,令夫子笑泪参半,她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己,苏轼则在给朝云的楹联上如是写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苏轼他重感情也多情,但绝不滥情,每段感情他都十分珍惜认真对待,而这种态度想必也是吸引那些女子的原因之一吧。

    而说起苏轼的友情,则更是有话可说。苏轼其人热情好客,又幽默风趣,才华横溢,所以身边总是聚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也是理所当然的。苏轼他非常重视朋友,他曾说,“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马梦得,是苏轼在汴京时最好的朋友之一,只因苏轼在他书斋的墙壁上题了一首杜甫的诗《秋雨叹》,受到围攻,一气之下他辞了官,铁心追随苏轼。苏轼到黄州,他也千里迢迢赶来,与苏轼同甘共苦。甚至不怕受牵连,为东坡申请了一块荒地,即东坡。苏轼也写诗道,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吴复古是苏东坡的忘年交,他一生远游,多为追随苏东坡。东坡被贬岭南,复古与东坡见面不谈得失宠辱事,而是安慰东坡:“邯郸之梦,犹足以破妄而归真,今子目见而身履之,也可以少悟矣!”此后东坡贬居惠州,复古闻讯远访,频频为东坡鸿雁传书。东坡再贬儋州,他不远万里前往探望,后来干脆与东坡比邻而居数月。后来东坡得幸被赦,复古送其北返。复古病逝后,东坡作《祭吴子野文》纪奠“飘然脱去,云散露晞。我独何为,感叹歔欷。一酹告诀,逝舟东飞”一句我独何为,将痛失挚友的悲痛描述得淋漓尽致。对东坡资助最多的陈季常,与东坡意气相投,在东坡被贬黄州时,他便常常前去探望,接济钱物,帮东坡改善生活,在多数曾经的友人对东坡唯恐避之而不及时,陈季常不仅始终支持陪伴苏轼,还为苏轼刊刻诗集。他们之间也能相互调侃,东坡调笑陈季常惧内为被河东狮子吼,两人友情的深厚也可见一斑。佛印和尚也是苏轼的密友,尤其在文字上的往来甚多,两人经常斗诗文,水流东坡诗(尸)狗啃河上骨(和尚)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苏轼也经常被“八风吹不动,一屁吹过江”逗的惭愧不已,两人相处十分欢乐。苏东坡的朋友还有参蓼、秦观、王平、方山子、渔夫、农人、酿酒师等诸人。他的朋友知识水平经济水平都各不相同,苏轼本人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可见他的随性,东坡身边能有这么多朋友,尤其这么多患难时仍不离不弃,甚至不顾自己安危来帮助他的朋友,除去他的才华天赋外,和他待人接物的人格魅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他对百姓的温情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像生于乱世的陶渊明,他虽对现实有不满,但他是想要做一番事业,想要为老百姓做实事的。他的执政理念是来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千年后仍有无数人提起苏东坡就像提起老朋友般喜爱这个本该在神龛之上的大文豪大政治家,原因和他真心实意从老百姓出发,为老百姓办事不无关系。他政治态度一切立足点都是百姓,王安石变法太过急切存在不合理之处,他反对,直言,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后来,他又中肯地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确实有对百姓有利的地方。他的执政思想真的很值得当今政府工作人员学习了。

      适,这个字形容苏轼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是个无往而不适的人。即使是在牢狱之中,他也能让自己吃得饱睡得香,甚至鼾声如雷;即使是刚被淋成落汤鸡,他也能悠悠地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海南无书可读,他便开始抄书。即使是在被贬的日子里,他也会给自己备一个书桌,给妻子备一个化妆镜,在困苦日子里也不忘给自己留一丝慰藉从无人不称羡的天之骄子到下地耕种的一介农夫,苏轼转变的很好适应得很好,他很快就习惯了,他学会了为五斗米折腰,折腰于土地,臣服于大自然。从给朋友的书信中也可见其乐观性格,在长年被贬的时间里,他给友人的书信出现了多次呵呵,可见他的心态的确及其达观。但他也并非天生的乐天派他也会有“欲乘风归去” 的时刻,但他又确实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因为他始终热爱着,留恋着这人间。他热爱生活,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大多都是在他被贬谪,理应一蹶不振的时候发生的。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到底是多超然,才能将这些大多数人视作苦难的经历不以为忧反而当成毕生功业。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苏轼是真正的英雄,他也真正做到了“白首忘机”。

    余光中老先生说 我常常跟朋友讲 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是啊,这样一个苏轼,谁会不喜欢,谁能不喜欢呢。当然也真的非常感谢老师您,选这门课的初衷固然是因为对苏轼的喜爱,但是因为老师您风趣又不俗套的讲解,我了解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丰满的苏东坡, 对东坡的喜爱也更多了几分,也为了准备发表任务,去努力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影视资料,也了解了更多,也便越发觉得苏东坡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有魅力的人,他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而从您和您其他喜爱苏轼的朋友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例如礼貌例如规则例如认真例如精致例如形象……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不忘老师您的教诲,努力向这个“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轼学习,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导读课心得——苏轼的情与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