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本「生命册」

每个人都有一本「生命册」_第1张图片
生命册

文 | 迈爸

每个人,丛生到死,都有故事。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命册」。

《生命册》就是这样一本很多人的故事书,书的主人公吴志鹏,小名「丢」,并不完全是故事的主角,而是故事的讲述者。这是一本长篇小说,讲述了很多人的命运,丛生到死,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故事。

小说通过「丢」的视角,讲述了大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一个个小故事。故事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再到股份制改革,既有对运动之中同村人们变疯变态的伤害描写,也有回归正常后对人们同情弱者的描述,还有对利润、金钱追求急功近利浮躁的描绘。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

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每一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直爽侠义的骆驼变得贪婪狡猾,聪明好强的梁五方变成了靠敲诈勒索为生的流氓,博学高雅的杜秋月成了诡计多端的泼皮无赖,「爱惜羽毛」的范家福和夏小羽却陷进了权力和金钱的漩涡,追求真爱的梅村在「爱情」的无妄之灾中一次次枯萎。

过了轻易被感动的年纪之后,除了「虫嫂」的际遇让我唏嘘之外,其他人的故事对我来讲大都是冷眼旁观,无感。即使没看过《古拉格:一部历史》,看了电影《一九四二》,也可以知道人在生存面前对于尊严的放弃是彻彻底底的。

「虫嫂」为了孩子,可以彻底放下任何尊严;可孩子呢?为了自尊,可以拒绝相认养育自己的母亲;乡里乡亲,其实是彻底的围观者,只有在「虫嫂」最艰难的时候才能激起那么一丁点的同情心,在她最风光的时候仰慕一下,大多数时候抱以冷漠和嘲讽;而最疯狂的时候,则是集体的施虐,恨不能生吞活剥。「虫嫂」的故事在整本书里不是最曲折的,却是展现人性中的复杂,最丰富最写实的一篇。

总体上,这本书比较「主旋律」,从一个比较明显的隐喻可以看出。主人公「丢」和骆驼从股市淘到第一桶金,后来又通过收购一个制药厂发迹,结尾主人公「丢」成为这个名为「厚朴堂」的第一大股东,跻身富人行列。「厚朴堂」的寓意在文中也做了充分解释,也是后来主要盈利的地方,而「丢」的稳重形象则与「骆驼」形成鲜明的对比,骆驼追求扩张、占领,急功近利,最终成为牺牲品。

如果仅从历史角度解读《生命册》,就是一个时代变迁之下,人物小故事的集合,社会大故事的缩影,也许与大多数亲历者所知道的故事并没有太大新意,现实中的真实故事也许比小说还要精彩。冯骥才关于「文革」题材的那本《一百个人的十年》,给我的印象和触动要远比《生命册》更深刻。

但如果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构本书的话,还是有很多可写的,国企改革、股份制、市场管制、寻租等等。

人有善恶,制度有好坏,好制度不一定让坏人变好,但坏制度却一定会让好人变坏。不过这不是本书的主旨,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作者在扉页上引用泰戈尔的诗:「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原诗前面还有两句:「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每个人都有一本「生命册」,新年在即,每个人的「生命册」都值得好好书写。

新年快乐。

2016年02月0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都有一本「生命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