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4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都这么怕自己犯错误呢?

孩子无法坦然面对失败,难以经受挫折,首先是发展过程中难免的、正常的。但如果父母应对不当,则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固化,导致孩子长大后,真正变得“输不起”。

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她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有一次她在餐桌上问女儿,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女儿想了想,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2018-08-04_第1张图片

这句话让她心生感慨。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都这么怕自己犯错误呢?

因为犯错误就意味着失败。

失败就意味着自己输了,不会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当然,所有人都怕输,只是我们中国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更加怕输。

然而,我想说的是,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也赢不了。

孩子无法坦然面对失败,难以经受挫折,首先是发展过程中难免的、正常的。孩子的情绪越丰富、敏感越可能有上述表现。恰当陪伴和引导就好。如果父母应对不当,则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固化,导致孩子长大后,真正变得“输不起”。

输不起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给孩子制定容易达到的目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尤其是爸爸妈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实际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经常受挫或失败,并因此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加之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失败很介意、不满,或者责备、惩罚,更会加深孩子的内疚和愤怒情绪。从此,要么因此痛恨失败,不允许自己失败,失败后会更加难以承受;或者因惧怕失败,养成了遇事逃避、退缩等个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难免会给孩子设定一些成长任务或目标,小到几岁以后就不许尿床了,几岁之前要学会自己穿衣吃饭,几岁要认识多少字等等。

有时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过高或不切实际,让孩子难以达到或完成,孩子就会从中体验到失败和受挫。恶性循环,父母对孩子失败的不接纳或不恰当处理,更加让孩子害怕失败。

循环往复,孩子便沉沦在自卑、害怕失败、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低落的价值感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情感下难以获得成长、快乐和自信了。

不把失败妖魔化,认可并接纳它

没有人喜欢失败,这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不喜欢失败,但要接纳失败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再正常不过,并且它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有了这些情绪的宣泄,我们才能更快更好的回复过来。这种保护对于孩子来说更加重要。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但父母常常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对于失败的体验。

比如,因为担心孩子不能承受失败,早早地替孩子铺平道路;因为心疼孩子面对失败时的挫伤,自以为是的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或者有的父母干脆认为因失败产生的情绪根本不值一提……

种种这些过度保护、控制的做法,都是在剥夺孩子的失败体验。一个很少体验失败的人,当然会难以承受失败,或者很容易被失败伤害。

2018-08-04_第2张图片

当孩子沉浸在失败的情绪当中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1.共情和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

孩子哭了,我们可以抱紧他;

孩子愤怒,我们可以默默的陪伴他;

孩子沮丧,我们可以做个好的倾听者。

总之,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告诉他:“一点挫折都经不起,算什么男子汉”或“一点小事就哭鼻子,太娇气”。

不如这样回应孩子的失败情绪:“我很爱你,我知道你感到有点沮丧/失落/伤心/愤怒……,我也很……。别担心,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2.跟孩子说说父母曾经失败的经历

孩子的各种情绪可能源自对于失败和未知的恐惧,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爸爸妈妈也曾经失败过,当时我有怎样的感受和情绪,我是怎样度过的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将来再次面对失败时的经验。

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也会使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孩子以后遇到挫折,才更愿意和父母倾诉。

3.多夸孩子的行为过程和努力

不要只去关注孩子最后成功与否。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争取看到孩子过程中的努力,和具体成功的点。

以学习为例:对孩子的学习,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父母最好是重过程、轻结果。

所谓重过程,就是重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的管理、计划安排,等等,这些落实到日常的行为表现。

所谓轻结果,是不要过于在意分数、排名,即使是分数低了、排名落后了,也不要揪住分数和排名不放,而要想想“为什么”、“怎么办”。

过程到位,分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就怕家长平时不闻不问,或者说压根不知道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分数好一切都好,分数不理想就对孩子全盘否认。

希望家长在平时关注孩子,饮食睡眠,学习表现,而当考试的时候,只做两件事:不要求排名;当孩子考完了,不管结果好坏,先来个大大的拥抱,出去吃顿好吃的,饭桌上简单做个分析,让孩子自己知道得失。

孩子对考试,有一种场景记忆。如果每次考完试,都是痛苦的回忆,被追问分数,对分数不满意,那么久而久之,他就会形成压力,不仅怕上考试,还可能拖垮学习情绪。相反,每次考完试后,都是一个宽松的记忆,和平时没什么不一样,好了有欣喜不好有安慰,就不会给孩子形成压力,反而有可能期待下一次考试。

4.不必为了孩子抗挫而故意挫折教育

有“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承受挫折的能力。

但这样的提倡本身就有问题。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灵软弱甚至破碎。

人活着的三万来天里,随时都有挫折在某一个角落等着我们,正视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坚强,没必要再人工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人能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被很好地满足过,就像吃饱了就能够耐饿一样。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得到了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2018-08-04_第3张图片

海口爱梓教育一直伴随孩子们一起成长,用爱与陪伴呵护着!

要明白,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也赢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