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和白痴

今年80岁朝外的王蒙除了是大作家外,还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和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是赫赫有名的把文字玩得登峰造极的角儿。我一直内心都怵他三分,以为他的文章、他的思想都是远远高过我几个层次,除了敬仰还是敬仰。虽然我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一篇大作,只是前几年在电视上看到他高谈阔论《红楼梦》的几个镜头,因为觉得这样的刨根问底自信满满的说些不产稻黍的话,和我最近在研究的“三个月大的本鸡用长江水或黄河水煮,鸡汤在口感上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一样,有价值很无趣,所以就把王老先生又撩到了一边。

以为和老王家不会再交往了,谁知无意中看到了老王的一段话,觉得很有必要理论一下。

王老先生说:微博、微信上的浏览和真正的阅读是两回事。长期使用这种高度舒适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和思考,人类就会变成白痴。

我们先看第一句:微博、微信上的浏览和真正的阅读是两回事。

这是连白痴都知道的。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走入同一条河。哪怕王老先生所谓的“真正的阅读”,今天的和昨天的、明天的也是两回事。王老先生说这话,“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虽没有明下结论,只是貌似做了一下区别,但是褒贬之意已经昭然若揭——“微博、微信上的浏览”不算是个东西。

关键的第二句来了:长期使用这种高度舒适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和思考,人类就会变成白痴。

我们慢慢说王老先生下的结论有没有什么统计数字可以辅佐,有没有什么医学研究可以证明。我们先来看一下那个被王老先生担忧的,可能要变白痴的人类是怎样在几千年里把自己得的阅读形态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的。

阅读,基本是借助晚于口头语言上万年才出现的的书面语言进行的,我们一般可以叫那玩意儿是“书”。只是有点意外,我对自己的话不太确信了。当年王刚在电台读《夜幕下的哈尔滨》。他手上有书,我只带了耳朵,不知可不可以把我归到阅读人群中?

最初,人类为了交流,使用并规范了表达彼此认可意思的口头语言。可是,口头语言不适合长时期、长距离的不走样留存,所以,人类就要再发明一种可以弥补口头语言缺陷的方法,最初的书面语言就产生了。究竟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都无关紧要,可见的是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出现了五十多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它们整齐规范,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

汉文字成为系统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

文字出现了,少不了有一段长长的优化过程。字形从甲骨文后,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规范并沿用至今。载体也从甲骨到青铜钟鼎,当然也包括石头,再进一步到丝绸、竹简,最终到了纸。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的片状纤维制品。西汉就有了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书写文字的工具也由刀斧进化到了毛笔。至于以后的舶来品的钢笔、圆珠笔也脱胎于单手书写工具。

用了文字记录的语言就是狭义的书面语言。不难看出,它的进化,或说成是它的精华,反映了人类在交流手段上的不断改变是为了追求原意准确、阅读便捷、和携带方便。

书面语言的漫长变革历史,严重影响了书面语言的阅读。不仅在可阅读的内容上,为统治者代言的篇幅几乎是压倒了一切的,在阅读者的分布上也绝对是小众(雅称“文人、文化人、贵族阶层”)而非大众百姓(俗称“没文化的、末陀、乡巴佬”)。可用于阅读的“书”长期受制于纯手工“拷贝”,使得可提供给可阅读人群的“书”也供不应求。尽管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在隋朝非常活跃,到了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又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受制于阅读物、阅读手段、阅读人群的旧阅读形态基本没有很大的革命性改变。

纵观中国语言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使用语言的人能够感到“高度舒适化,便捷化”。这一点,我们的祖先用了几千年的努力。如果说留待现在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我以为大约有两点。一是,阅读内容的多元多量,既海量化。除了正统的内容而外,各种各样的内容都可以占一席之地。二是,阅读内容的自创参与性。所有的人,哪怕就是“没文化的、末陀、乡巴佬”也可以和“文人、文化人、贵族阶层”平起平坐,既当读者也可以当作者。

王老先生担心的“高度舒适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恰恰是今天的人类所需要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王老先生担心的“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是什么洪水猛兽?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是有人类发展史以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微博(Weibo)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通过客户端组建的个人社区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它以文字更新信息,偏重于梳理个人近期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双向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随意性。因微博而诞生了微小说体裁。

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等服务插件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王老先生应该知道,“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为阅读者提供了内容的海量化和自创参与性是件大好事。它弥补了“书”的缺陷,扩大了阅读的空间。可为什么王老先生那么担心呢?

难道王老先生不利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进行阅读和思考的?如果没有,那有什么发言权?如果王老先生利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进行阅读和思考的,那为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如果王老先生可以利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进行阅读和思考,而人类不可长期利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进行阅读和思考,那王老先生把自己摒弃在人类之外,算什么东西呢?王老先生那么看不惯人类利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进行阅读和思考,会不会是为自己的大作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就可免费阅读,影响了近销路发滞而有点愤愤不平?

“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只是一个可人人露脸的平台,较之王老先生以前把持的某些旗帜鲜明的舞台,“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确实良莠不分。前半场还是样板戏,后半场就成了人妖走秀,脱衣舞了,保不定还会有动乱分子邪教徒上台来煽风点火。这是平台的错吗?在旅馆里卖淫嫖娼吸毒,是抓人还是扒了宾馆?王老先生肯定赞成抓人。那么,这是观众的错吗?有谁见过到了泰国看了人妖,回来就把小鸡鸡剪掉的白痴?王老先生肯定没见过。

本来“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是和其他的手段一起共存,互为补充,为人类提供阅读和思考的。“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是馅饼还是陷阱,一般智商的都能分辨,都能自控,用不着跟王老先生那样先知先觉。王老先生那么愤世嫉俗,那么看不惯,决不会是老年痴呆的前兆吧?

当然,长期利用“网络浏览,或者微博、微信”进行阅读和思考的白痴不是没有,肯定有,还不少,但不是“变成”的,是之前就白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蒙和白痴)